川报观察记者 李寰 杨树 武汉报道

“每天下午邀请第二天管46—49单元医生入群熟悉患者情况——20点接班医生负责打印当天更新的患者信息表……舱外战友更新信息发入群内,并发送给当日20点子入舱医生邮箱。”2月25日下午,四川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孙颖将这条信息发布在工作群里,这样的流程已成为汉阳方舱医院四川医疗队的常态。

由于方舱医院的特殊性,再加上医护人员人手有限,如何保证安全有效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孙颖和陈善萍医生自创的这项“舱内外结合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

查房从4小时缩短到2小时

按照传统的查房模式,医生每天要询问患者的病情,然后将患者的信息录入电脑,医生通过平板系统查看患者的所有信息。

第一天的查房就给了孙颖一个“下马威”:从8点一直到12点还没有查完她负责的80名患者,而这时候她的嗓子已经冒烟了。“阿姨,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什么时候做的核酸检测?”患者有些不耐烦地说:“昨天不是才问过相同的问题吗?”孙颖很抱歉,不好意思,昨天是其他医生来查房的。

孙颖说,方舱医院每一位医生平均要负责80名患者,工作量非常大,利用信息化工具非常重要。如何提高查房的效率,避免重复询问患者的病情?接班的医生进舱前,能够提前熟悉患者的信息。

近日,方舱HIS系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远程查房系统,舱外一名医生与舱内医生可以同时实现查房,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下医嘱等等,通过语音就能够完成所有的操作。与此同时,舱外的医生团队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等。一方面,减少了在舱内工作的医护人员数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防护安全,另外一方面也节省了防护物资。

这样一来,医生每天查房的时间从4个小时以上缩短到2个小时,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有效地关注重点患者。

舱内外联动解决困难

取药、核酸检测以及CT等检查项目都需要在舱外完成。除了在舱内的一线医生之外,舱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

2月24日晚上,在舱外值班的孙颖接到舱内医生的求助信息,称一名58岁的患者,既往诊断抑郁症,长期服用某种抗抑郁的药物,但是现在药吃完了,家人在隔离点也无法办法。“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服用,骤然停药有风险,同时抑郁症又是自伤厌世的高危人群。”孙颖和同事接到这个信息,立即联系药学组。

经过查找库存,没有患者所服用的这种药,甚至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也无法提供。为了寻求解决方案,舱外值班医生紧急联系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心身医学科的专家。专家通过评估,提出了替换药物的方案,最终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这样的舱内舱外联动随时都在上演。由于核酸检测、取药等工作需要在舱外完成,所以舱内的护士就将医嘱拍照,传到舱外,完成取药等工作,最后再将药物送进舱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发动病友自主管理

日前记者在汉阳方舱医院采访时看到,不少患者戴着“志愿者”的袖标。“24单元的病友,过来领香蕉了。”一名志愿者端着一堆香蕉,热情地招呼着她的病友。

这些“志愿者”还有一个身份,又叫“单元长”。四川的医护人员还专门建立了“汉阳方舱病友管理群”,“单元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发动了一批热心的病友担任‘单元长’,把分发盒饭,水果,领药等工作交给他们来完成。护士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据“病友管理群”的创始人秦立祥说,这个微信群既发动病友参与到日常的医护管理中,也让患者之间加强了交流与沟通。

“42单元有一名患者情绪不太稳定,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单元长的反馈的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医护人员,并能够得到迅速解决,解决了医护人员人手不够的困境。

同时,方舱医院还做到了信息公开,一个公示栏上,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即将要进行检测的患者名单被张贴在上面。患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状况,实现信息公开,也有助于安抚患者的情绪。

此外,方舱医院每天还会定时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娱乐活动等等,以此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汉阳方舱医院的管理模式具有创新性,值得推荐。它与其他定点医院不同,这是一座临时的‘战地医院’,很多设施设备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汉阳方舱医院四川医疗队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武汉还将有19家方舱医院陆续建立,届时均可以借鉴此种模式。”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栾荣生对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