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石小宏

隔离区内工作的李兴明。

虽然这里不是武汉,但这里同样是守护生命的战场!作为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书记,李兴明带领22名医护毅然进入到了最容易感染病毒的隔离病区,许下了“病毒不灭,我们不退”的铿锵誓言,筑起了一道保护群众健康的坚实屏障。

“我愿意” 二话没说就进入隔离区

今年1月开始,担任老年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的李兴明被医院派往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

1月中旬随着新冠肺炎信息的不断传来,让从事呼吸内科专业的李兴明警觉。他迅速组织卫生院重点科室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还安排村医开展“重点返乡人员”摸排。1月23日他返回内江回到科室待命。

1月26日(大年初二)中午1点,在家刚吃完午饭的李兴明接到了医务科科长的电话,告诉他医院决定在新院区新建一个发热病人隔离留观病区,对准备抽调他为病区临时负责人征求他的意见。“好,我愿意!”不等电话那头语音落下,李兴明答应了下来。挂断电话,李兴明把自己要进隔离病区工作的消息告诉了同是医生的妻子,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来不及收拾,就冲出了家门。

“我进去”  不让战友有危险

“新冠”来势汹汹,从开始接收第一例医学留观人员到病区满负荷运行只用了短短一周。留观人数的快速增长,使医护进入隔离区操作的次数也随之增多,这让李兴明心里有了担忧:一是本就匮乏的防护物资会短缺,二是医护的多次进出必定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他随即和两个医疗组长商量,决定把每天进入隔离区的夜查房和采样集中在一次完成,并且由他和两位组长全部承担。

平时三个时段的工作集中到一个时间段完成,平时22个人的工作量堆积在了3个人身上。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工作必定会带来高风险,这个道理,李兴明比任何人都清楚。

2月3日,收治的病人人数达到了峰值,病人的核酸采样工作李兴明便主动承担了下来。身着三级防护的李兴明在晚上7时进入隔离区,开始逐一对14位病人进行鼻拭子、咽拭子和痰液的采集。“采样的过程,病人会很难受,我都会放慢节奏”李兴明说,每完成3-4位病人的采样,护目镜上就会起一层厚厚的水雾影响操作,他就需要停下来让面部对着“小太阳”烤灯进行“人工加温”,使其水雾散开。这个过程,对于李兴明来说异常的痛苦,全身本就憋闷湿热,还要面对着加温器一阵猛烤。“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出现类似于‘高原反应’的症状,需要大口喘气。”14位病人的标本采集完成后,李兴明又开始夜查房和处理病人。等他走出隔离区时,时间已是4日凌晨3点,全身大汗淋漓,从头发尖到脚指尖没有一处不湿透!8个小时不吃不喝,工作高度紧张的李兴明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李兴明正在为疑似患者采集核酸标本。

“我把关” 再三检测慎之又慎

对付“新冠”,李兴明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对这个病毒的“未知”,对疑似病例的判断差之毫里,就可能失之千里。

1月30日,李兴明应邀去发热门诊对一例病患会诊。从CT片上,李兴明发现病灶虽然不是普通的细菌感染,但单发结节伴晕征和“新冠”指南上提出的多发病灶又相冲突。“留”还是“放”?李兴明必须快速作出判断。在结合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和其他症状后,李兴明给出了隔离观察的意见。但病人不想耽误两天后的出行计划,态度强硬地拒绝隔离观察。李兴明对他开始进行“威逼利诱”,并坚定地用身体挡在了病人面前!这个好不容易被自己“骗”进隔离区的病人,李兴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核酸采样,4个小时后,疾控返回结果“阳性!”

2月8日,7床病人的第4次核酸标本“阴性”结果的报告摆在李兴明面前,按照国家诊疗方案规定,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可考虑解除隔离,病人4次“阴性”报告,到底解不解除“警报”?李兴明死死盯着病人的三次胸部CT:双肺多发性病灶一次比一次明显增加,又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他和医疗组都认为即便4次阴性,仍然不能排除新冠肺炎。他再次进入隔离区与患者沟通,决定采集痰液送检第5次核酸检测!10日凌晨2时,第5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如果让这两例患者离开或转入普通病房,后果不可想象。李兴明顶住了压力,正是他和同事慎之又慎的态度,才避免了“漏网之鱼”。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