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已有关于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甚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成立了“区域创新联合重点基金”,为什么还需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

如何管住“热水河们”身体里的那只猛兽,让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远离山村?

“送瘟神”20年,他和团队用植物大战血吸虫……

“双11”走过13年,变化的不仅是交易数据,更是背后支撑其滚动的“智”造趋势……

▶九版

“四川也是教育重镇,为什么没有省自然科学基金呢?”2011年,一个帖子出现在年轻科研工作者云集的论坛“小木虫”上。帖主“lly7571”不会想到,10年后,这个愿望终于成真。

今年1月,魏彦玉、王晓茹、寇纲等13名省政协委员把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视和鼓励交叉研究的建议带上了省两会。该提案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分管副省长参与协商。

10月9日,四川省政府领衔办理政协提案专题会议上传来消息,四川将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将‘重仓’基础研究!”“这是继天府实验室揭牌后,四川科技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消息一出,科技工作者纷纷叫好。

四川已有关于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甚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成立了“区域创新联合重点基金”,为什么还需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近日,川观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

深读 |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浮出始末

▶十版

热水河,是凉山州喜德县的一条小河,它发迹于山间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安宁河,一生只在山野乡间流淌撒欢。它的流域面积不大,不过喜德县的1个乡镇,却是近2万人水源地。

像热水河这样的小流域,在中国西南山区很常见。大多数时候,它平静而祥和,惠泽万物,补给自然。但也有时候,它会变成发怒的猛兽,在暴雨中被召唤出山,化身山洪、泥石流吞噬生命,淹没财富。

如何管住“热水河们”身体里的那只猛兽,让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否远离山村?2019年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在热水河流域开展了一场试验,试图找到一条减灾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再造”热水河:一场人与自然关系的修复试验

▶十一版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余江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后,激动写下诗篇《送瘟神》。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发病者腹大如鼓,因此又称“大肚子病”。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全国多地流行,后经全民动员基本消除了危害。

约半个世纪后,“瘟神”卷土重来,四川等山丘区成为重灾区之一。如今,四川只剩最后3个血吸虫病疫区(中江县、芦山县、普格县)没有达到消除标准。前不久,费世民作为血防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对中江县血吸虫病消除达标省级验收。“如果顺利,2023年四川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清零。”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费世民已探寻了20余年,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小伙儿熬成了中年大叔。

“送瘟神”专家费世民:植物大战血吸虫

▶十二版

白色夹克外套、牛仔裤、运动鞋,一只耳朵挂着无线耳机,手里时刻拿着平板电脑。这一身“极客”装扮,很难让人察觉出杨虎是一个卖香肠、腊肉的老板。

11月12日,杨虎在平板上看着“双十一”的售卖数据。“这几天订单每天破万,销售额比预期超了6成。”他说,不出意外今年他的香肠、腊肉在天猫的销售量会是全国最高。

他的身后,是修建在绵阳市三台县的自动化工厂。“生猪进去,香肠出来。”数字化生产线上的情况,在他手里的平板上一目了然。

“智”造给他带来的还不仅仅是生产管理上的便利。“大数据销售情况分析,让我们更了解大众的口味,也能让我们生产出更好售卖的产品。”他介绍,根据销售大数据反馈,仅香肠的辣度这一个指标,就调整成了五种,以应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双十一”十三年,在变化的不仅是不断上涨的交易数据,更是这背后支撑其上涨的“智”造趋势。

“智慧”无处不在 从科技视角再看“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