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石小宏

2月21日下午,从隔离观察点回到办公室,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所所长袁珩已是一身汗。“确实停不下来,我们就像是新冠肺炎病毒防控中的‘福尔摩斯’,要从确诊患者那里,询问到他的行动轨迹,然后倒查出可能的感染者。”袁珩说,在突发的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既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群体,又能为找到病毒传播途径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次的防控范围广、力度大、要求高,大家都在连轴转,想的就是全力找出可能的感染者。

在抽丝拨茧中寻找潜在的感染者 

“你到过哪里?与谁吃过饭?坐过什么交通工具?”这些在日常生活有些简单的问题,但在“流调”人员那里却并不简单。如果漏掉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就是漏掉了一个潜在的感染者,就可能形成连锁反应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

如果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是全力减少“存量”,那我们所做的就是全力控制新的“增量”。省疾控中心急传所主任医师周兴余说,控制“增量”的前题就是快,关键就是准,用抽丝拨茧来形容也不为过。

他告诉记者,一旦出现确诊患者,“流调”人员往往第一时间就出现病房,出现在患者面前。要说危险,“流调”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同样巨大,有时他们需要与感染者面对面的交谈。要说辛苦,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还要立即前往感染者所说的区域继续走访。要说用心,他们需要把感染者所说各种细节都记录下来,不能有一点的大意。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要求,省疾控中心的86位新冠肺炎“流调”人员,自我省首例确诊病人后,他们几乎就没有休息过,尤其是在各市(州)有了首例确诊病例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袁珩的父亲去世,他匆匆赶回家见了父亲最后一面,丧事交给了家人料理;周兴余有20多天没回过家,在工作间歇时间站着或坐着都能入睡,当湖北防控形势严峻的时候,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省疾控中心又抽调了多名“流调”骨干前往武汉支援。

每一次“流调”都是一个故事 

对于“流调”人员来说,每个人的“流调”经历都会非常精彩,每一次的“流调”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在周兴余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码码记着“流调”患者的关系网。他告诉记者,在攀枝花市进行新冠肺炎“流调”经历让他记忆深刻。

1月29日,在攀枝花市报告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接到报告后他立即赶往了攀枝花。刚到目的地,消息传来,一名姓周的确诊病例可能感染了不少人。周兴余立即赶往定点医院,穿上防护服,在隔离病房与周某及其妻子面对面交谈了3个多小时,周先生(化名)的新冠肺炎传播脉络渐渐清晰。

1月24日,周先生从厦门经昆明回到攀枝花,当天晚上他与妻女以及父母、二姐、二姐夫、二姐夫的母亲以及朋友等14人一起吃了晚饭。第二天,他又来到妻子家,与岳父母、妻舅等的一家人吃午饭、晚饭,并在下午与妻子家亲人等9人去歌厅唱歌。1月26日,周先生再度与朋友喝茶、吃火锅,就在当天晚上,周某已感到身体不适,回家后便自我隔离。两天后,他来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周兴余说,从周先生回到家的两天多时间里,参加了5次家族式的聚集性活动,也正是这样的活动,导致了他的亲人、朋友等11人被确诊,1人为疑似病例。尤其是在歌厅唱歌时,9人参加就有6人被感染。这是因为歌厅的比较封闭,容易被感染。更让人遗憾的是,在这11位周先生直接触者被感染后,又致使另外的5人感染,成为第三代病例。也说是说,在周某回家的两天多时间里,由于参加了多起聚集性的活动,最终导致17人确诊、1人疑似的结果。

周兴余说,这起案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人群聚集是导致疫情蔓延的重要因素,聚集有风险。聚餐、打麻将、唱歌,是走亲访友、朋友聚会的主要娱乐方式,但这些都是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因素。为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居家隔离。

周兴余还提醒大家,疾控人员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保护您和您的亲朋好友的重要措施,这便于尽早发现病人并采取医疗救治措施。所以,如果有调查人员需要您的配合,请务必认真配合调查,如实告知自己的相关情况。这是您保护自己和家人,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最正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