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川报观察记者 张红霞 文/图

2月21日夜,为解除隔离最后一刻来临而准备的“秘密礼物”,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神风八座1栋2单元业主间讨论着——6面锦旗已做好,怎么送给要感谢的机构?

2月22日24时,89户291人,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复核测温后,正式结束14天医学隔离观察。

进入倒计时准备礼物的,还有这个小区所在的桂湖街道,他们将为每个家庭准备一束鲜花,连同解除隔离文书、小区通行证和口罩一起,送到他们手中。

日历上普普通通的14天,却是这里与病毒阴影作战的14天,291位业主与40余位街道、社区、公安、疫控等各方面力量一起度过生命中难忘的14天。

一页白纸上,写着想要送锦旗的单位:桂湖街道办事处、金都街社区、城西派出所、新神风八座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成都医学院……一位业主说:“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被隔离的感受,要感谢那些花力气‘罩’着我们的人!”

那一夜,他们有一个共同信念

第一个知道新都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的,是新都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梁海东。那是2月8日晚21:10,当天早上,他们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标本送到了成都市疾控中心,“这一天很漫长,我们心里期盼‘一定不是’,但事实无法改变,我们心里就象坠下了一块大石头……”

梁海东心情沉重,一刻也不敢耽误,按照预案第一时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将这例患者从“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之后半个小时,完成了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网络审核。由于是新都区首例确诊病例,按照国家技术方案,疾控中心随即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了新都区发生一起“未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上传了初次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当梁海东在网络报告时,新都区公安分局城西派出所民警黄海接到了速回派出所开会的通知。“我有预感,可能出事了”,黄海是刑警,疫情期间支援一线社区民警。他的警组7个人,一听说要去新神风八座辅助隔离,全部抢着请战。最后,他和3名党员、一名辅警去了现场。只有3套防护服、护目镜,黄海的“兄弟们”迅速抢完了装备,奔进了要封锁的单元,而让他去守门口。“看着他们的背景,我一下没忍住眼泪,象是送他们奔赴了战场。”

黄海们工作时,梁海东带着新都区疾控中心流行病调查队、采样队、消毒队也赶到了新神风八座,“那一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把疫情挡在这个单元的业主门外。”

逐层消杀、采样调查、疫源地消毒,“绝不能漏掉每一个可追溯的线索,决不能遗落每一个可能的密切接触人群,不能让病毒进一步扩散。我们多辛苦一点,群众的安全保障就更多一点。”梁海东们已经顾不上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物管该做的,把小内外消毒工作都做了,直至后半夜。

物管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下午时分的物管,晚上听说确诊感染病例,一下辞职走了4个人,已经没法做事。桂湖街道城管中队中队长张义昌当晚带着6人党员应急服务小分队到了现场,他叫自己的队伍是“敢死队”,当然要啃硬骨头。街道、社区的干部都来了——晚上11点过,金都街社区主任黄碧英从睡梦中被叫醒,她赶紧通知其他社区工作人员赶来支援。

9日凌晨4时,被隔离的1栋2单元6个出入口除一个留下,其他全被封死。

凌晨5时,隔离单元每家每户都贴了“业主告知书”“居家隔离观察须知”文书,其他7栋楼也贴上了“业主告知书”。

至清晨时段,他们驻守在单元门内,将早起出门做生意的人劝回、将早起晨练的人劝回,劝回一批又一批业主……

这本来是一个团圆之夜——正月十五元宵节,可这支特殊的“战斗队”在黎明之前一直在这个单元内外忙碌,赶在人们醒来之前完成所有的隔离要求。自踏入这个小区,他们就不能再回家,要陪着隔离者们一起走过14天。

那一夜,他们在寒风中忙出了大汗,无处休憩只能轮流在车上小眯一下。

那一夜,这个1918户4684人的大楼盘,悄然进入了另一种状态。

那一天,他们忙到顾不上害怕

2月9日,是新神风八座秩序重建的一天,也是各路人马异常忙碌的一天。

张义昌的“敢死队”接到新任务——将街道为隔离业主购买的肉、菜、蛋等生活物品挨家挨户送上楼。首日配送总量超过了2吨,是89户家庭3天的消耗。队员们将物品逐一分好,穿上防护服逐户敲门送进屋中。他们的另一项任务是带出住户的生活垃圾。这个时候,生活垃圾被界定为高危医疗废弃物,由专人带出、专业公司清运。“敢死队”因此补充了一名党员民警,扩充到9个人。

26岁的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沈茜一上班接到了去隔离单元出诊的任务。“我心里很害怕,尽管经受过疫情处理培训,还是忍不住担心,毕竟这里是患者活动过的区域”,沈茜想起了奋战在武汉一线的同行们,和护士一起背着防护服出发了。那一天,她们接到了12个病人的求助——心悸,血压增高,阑尾炎术后换药……经过诊断,其中有6人需要及时送医,沈茜立刻联系了新都区医院来接人,“结果被一些业主拍到照片和视频,放到朋友圈说又隔离了几个,让我们又气又急。”

9日一早,黄碧英建起了89户人的微信群——疫情防控服务群。谁知,群刚一拉起,入群的一些业主便耍起了情绪。谩骂、指责、威胁要举报的……黄碧英没有和他们“正面刚”,而是先在群里征集业主们的生活物资个性化需求,如香烟、奶粉、狗粮、药品等等。转过身,她给街道建议增加心理医生,安抚大家情绪。当天下午,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院长李彦章进入微信群,她自大年三十起就加入到抗疫队伍中,为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沈茜和她的同事们也进了群,为大家提供专业的防护知识。

那一天,沈茜和同事进入14个隔离家庭,忙到凌晨0时。回家的路上,她想起可能的风险,一路上哭着骑车回了家。

那一天,张义昌和队友硬挺着不吃饭、不喝水,因为防护服一脱下就不能再穿。黄碧英则为曾与患者接触过的社区网格员经过检测排除了感染而高兴。

那两周,他们穿上防护服像穿了铠甲

那两周,驻守在隔离单元的“逆行者”面容被遮盖——防护服从头到脚,戴着护目镜、口罩,即使相熟的同事,也不能准确叫出“白衣人”的名字。张义昌描述心路历程:“不是不害怕,但穿上防护服就像穿上铠甲一样,英雄附体了。”

黄碧英在微信群里,称业主为“家人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她和许多业主成了朋友。

每天清晨,群里的“家人”就自动报上刚刚测量的体温,常常是一长串的“正常”。每天晚上,快递、生活用品等都会送到单元门口,由工作人员送到家门。原来常打交道的明发超市、靖生药店老板,都有物资捐赠给他们,曾为顾客、卖家的双方,结下了犹如朋友的情谊。

26楼有一户业主非常特殊,由奶奶抚养的一对小姐妹,大的11岁、小的8岁,2014年时她们的父母意外遭遇车祸双双离世。黄碧英非常关注她们,除了配送蔬菜,她常给姐妹俩买来香蕉、苹果、梨子等水果,还有牛奶和生活日用品等,个人帮她们充值200元天然气费。现在两个孩子看到她都特别亲热,象是看到了亲人一样。

21日早上,89户业主在微信群里接龙,列出需要的蔬菜、肉、蛋、奶,到第57位时接到通知:“不用再接了,今天街道送菜来,隔离结束前的最后一次。”这一天,群里的聊天异常热烈,直至22日凌晨过。

“你家有时候突如其来的脚步声,声声入耳。这个楼的隔音真的不好了,以后大家都注意点吧。”1-2-25业主说,“好的”,1-2-26业主连忙答应。

“现在业主都认识了,以后这个群不解散就好了!”1-2-25感叹。

“刚开始几天还不适应,后来越来越团结友爱了啊!”“冷言冰”说。

“我在这个群里,感受最多的就是大家的乐观精神”,李彦章是心理学学者,打开心门了的人们,让她如此感慨。

即将告别隔离,黄碧英总结这14天所经历的变化——从慌乱转为泰然,从陌生人到友邻,从隔离到无疫。

一组数据留下见证:14天里,印发通行卡2000张、共检查进出人员与车辆7000余人次、实施公共区域消杀28次;为隔离单元配送免费菜品肉品13吨,收集隔离区生活垃圾3.3吨,处理医废40余袋,派送隔离业主快递、药品、生活必需品近300件。

记者手记:

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哪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这句话在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时候,已经成为与“最美逆行”同样流行的金句。

然而,深入新神风八座采访以来,这个金句时常盘旋在脑海,写至第三篇稿件时,更觉此句如此贴切和适合。

是的,他们是一群普通人。站在病毒的那一头的感染者陈某,在隔离之前,他已进入医院治疗,而他的妻子、女儿留在家中隔离,等他回家;站在病毒这一头的89户邻居,因为共同的生活空间,一夜之间承受了病毒阴影的威胁,又跟着被隔离14天。

与患者、小区本无交集的40余位“最美逆行者”,原本也是普通人,平时干着本职工作、安顿一家人的生活,普普通通、波澜不惊、岁月静好。然而,在这个如同战争一样的时刻,他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选择与病毒赛跑、与疫情同行,甚至是争先恐后的主动请战,这不是英雄精神是什么?

在隔离的业主群里,他们感叹14天犹如劫后重生,对生之意义感悟更深。他们想感谢这些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在生死关头立于危险和困难面前,付出血汗和智慧,他们,值得用一生去铭记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