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11月2日,成都发现一例本土确诊病例,新一轮疫情防控战打响。作为防疫最前沿的广大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防控中,为众多的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坚守岗位防院内感染……他们全力筑牢防控的大坝。

寒风中他们汗湿衣襟

从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四川省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杨兴祥主任医师、护士长陈雪梅就把医院当成了家。防疫的警报再度拉响后,他们带领着医院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迅速反应、昼夜坚守。

疫情发生后,黄码和愿检尽检人员大量增多,为尽快排除“黄码”风险,满足“愿检尽检”人群核酸采集需求,立即协调检验科核酸检测,杨兴祥协调财务室黄码免费检测,发热门诊管理成员连夜加班,迅速增加采样点和采样人员,顾不上吃晚饭,一直加班到深夜,直到所有点位和人员安排妥当,才想起还没有吃饭。

为满足更多的人进行核酸检测,疫情发生当晚省医院就开通了24小时愿检尽检人员核酸采集,启动黄码采样区域,针对黄码采样人数增多,黄码采样台增加2-3倍,又迅速调配人员,开通24小时黄码采样。

防疫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在采样区域,医护人员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人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查看健康码,严格落实规范佩戴口罩,严格落实排队一米间距的同时保证排队等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保障最短时间内完成核酸采集,对所有前来核酸采样人员告知注意事项,特别是黄码人员给予告知相关黄码注意事项,确保人人知晓。“不要小看这些措施,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一天下来大多数都口干舌燥,寒风中也是一身的汗。”杨兴祥告诉记者。

截至11月9日18时,省医院已完成愿检尽检1万余人;黄码采样近2000人次;数字背后,是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主动报名牺牲所有休息时间,全部到岗到位参与疫情防控,晚上深夜和周末都是发热门诊工作人员身影。

“疫”线的“别样”生日

11月10日一大早,成都二医院护理部主任姚倩一大早就来到了医院,早出晚归,每天工作14多个小时已是这段时间她的常态。

从11月2日起,随着防疫措施的升级,医院作为防控的最前沿,作为护理部主任的姚倩工作量陡增。“尤其是3、4、5号这几天,前来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员大量增加,必须对院内的护理人员进行调配。”姚倩带着嘶哑的声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可能是这段时间说的话太多造成了的,”姚倩解释到。

面对大量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一方面要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一方面要保证核酸检测有序的进行,在“7+24”的工作状态下,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了调整。

“那几天,每天都有100多位护理人员参与核酸检测,每天采集的核酸标本达到万余例。”姚倩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医院还派出了两支核酸检测队伍支援成华区和锦江区的检测任务。人员需要调配,医护人员的安全也需要保证,每天姚倩还要关注、检查参与核酸检测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

11月4日是姚倩50岁的“大生”,原本在几周前就与老公商量要好好过一个生日,可姚倩还是失约了。这一天,面对大量的核酸检测,姚倩从一早就在安排护理人员,忙碌一天的她早把过生日的事忘得干净。晚饭时间,她老公又是打电话,又是来到医院接她,但她根本离不开身。就这样,一干就是一个晚上。“那天,实在太忙了,就睡在了医院,也算过了一个更有意义的50岁生日。”姚倩说到。

一句“真棒”温暖彼此

11月4日晚9点20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核酸采样支援队群里,一条紧急通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接成都市金牛区卫健局通知,需要马上集结队伍支援核酸采样。新生儿科的王雪此前多次参加核酸检测的支援工作,疫情期间又有支援发热门诊的工作经验,此次被委派为何家社区核酸检测支援队负责人,在去往何家社区的路途中,她已经将队员分成了两人为单位的采样小组,到达现场后,稍作调整就立刻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凌晨4点左右,疲惫、寒冷还有长时间防护服全副武装下的不适感不断的侵袭着现场所有的医护人员,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爸爸推着2岁大的儿子来到王雪面前。小朋友带着粉红色的口罩,穿的很厚实,乖巧的坐在自己小车上,可能往常这个时候他已经早早的进入了梦乡,脱下口罩,稚嫩的脸上看出了一丝丝迷茫,但爸爸把他抱到王雪面前时,他一下子就精神了起来,配合的张开嘴巴,然后“啊”,整个过程异常的迅速,“小朋友,你真棒!”王雪一边夸奖小朋友,一边熟练的将采样棉签封装在试管里。

小朋友炯炯有神的望着王雪,也伸出了大拇指,咿咿呀呀的也说了句:“真棒!”。一大一小,两个大拇指互相给对方点赞,周围群众都投来赞许的目光,是对小朋友乖巧懂礼貌的赞许,也是对现场所有抗疫一线人员工作的肯定。短暂的小插曲让支援队员们心里一暖,之前的疲惫也烟消云散,继续在深秋的夜晚里,为了疫情的快速有效控制,默默的坚守着,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