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给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带来了较大影响,企业该如何面对压力,让经济将从长假“暂停”状态逐渐向正常运转秩序过渡?政府的救助政策纷纷出炉,企业又该如何利用政策,加快创新和转型步伐,提升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川报观察特约专家学者,分析疫情影响,答疑解惑,帮助企业找到解决方案,理性应对,化危为机。

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几何?


●疫情引起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失衡,中小企业现金流流压力严峻


●持续的疫情加剧产业链外迁风险


●疫情为不同类型的线上产品和服务提供了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


记者:疫情对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庞超然(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这次疫情重点冲击了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服装百货类消费服务领域。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流动性储备资金比例较低,抵抗风险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疫情影响。由于业务暂时关停,收入锐减等因素,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关停不营业情况下,账上现金流只能够维持1-3个月员工工资、场所费用以及贷款利息支出等固定支出,因此面临着严峻的现金流压力。


陈端(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疫情爆发的时点,恰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拐点期。短期看,疫情会引起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失衡,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于企业头顶。从中长期来看,经济会经历一轮动态的结构性调整之后,在新的坐标锚点上实现再平衡。当前,疫情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集中在消费领域。疫情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深刻冲击,让消费呈现出线下消费骤然萎缩,场景向线上集中,消费能力主要通过线上释放,需求高度集中化等特征。


记者:疫情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影响具体表现在哪?


庞超然:制造业方面,疫情带来的最大冲击集中于人员紧张、人工价格上升、内部检验检疫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复工不及时、零部件和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对于外贸型企业来说,进口方面,由于交通运输等国内需求大幅下降、产业链恢复生产不及时等原因,企业对各类大宗商品及原辅料进口需求下降,已完成生产加工的产品出现积压,同时伴随着国内需求大幅下滑,全球商品价格迅速下滑,国内一些长期性进口订单出现了暂时性的账面亏损。出口方面,部分产品的出口将遭遇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复工复产不够及时,将导致订单履行出现困难。


从四川经济发展特点来看,四川的消费增速一般快于全国2个百分点,考虑到省内餐饮消费和旅游收入等服务类消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过半,此次疫情将对四川省消费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同时,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等产业也会受到冲击。食品饮料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安全卫生和检验检疫会趋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作为周期性的产业,会受到国内生产经营秩序恢复缓慢以及国内总需求下滑的影响,企业收入将会下降。


陈端:对于制造业来说,中小企业如果出现经营困难、倒闭等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规模以上企业的供应链、销售链的正常运行。外贸方面,持续的疫情会加剧产业链外迁风险,进而对我国外汇收支和国际影响力产生影响。不过,疫情冲击传统行业的同时,也为不同类型的线上产品和服务提供了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行业的不断集中,数字互联网产业将形成以平台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吸附众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构筑相对闭环的资源流转补偿生态的基本模式。

企业如何应对疫情冲击?


●制造业企业要加快“复工、达产、扩能”


●企业短期应着重缓解现金流压力,长期要着重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惠企政策旨在稳定中小企业发展的预期和信心

记者:疫情突如其来,企业如何有针对性地应对?


庞超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支持,是经济发展重要的润滑剂。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口罩、防护用品等紧缺医疗物资生产企业,要加快“复工、达产、扩能”,其他制造业企业要在配合政府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快复产复工,恢复生产经营秩序,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营。进出口企业必须要积极做好对外沟通工作,向需求方解释好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减少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关注上下游企业复工情况,动态优化管理好库存,保证现金流稳定。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暂时性的、结构性的。长期来看,经济受疫情冲击后,还会出现快速的恢复性上涨。被当前疫情抑制的住宿餐饮、文娱旅游以及服装百货类领域需求将会集中释放,企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抓住这一关键的消费黄金期,弥补前期的损失。中小企业要及时关注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政策,用足用好优惠措施,稳妥推动复工开业。


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是省内最大的支柱产业。疫情推动了包括电子商务、线上娱乐以及远程办公的需求,有助于带动相关软硬件公司的发展。另外,由于医疗检测类物资需求上升,封装、芯片等电子产业需求随之上升,将进一步推动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疫情带动相关需求上升,同时国家对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鼓励中药的应用,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四川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陈端:疫情以一种近乎“休克”的模式让很多企业平时积累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尤其是中小微制造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的短板在疫情中暴露无遗。短期上,企业要积极深挖政策红利,争取信贷、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性资源,收缩战线、压缩开支、缩短回款周期以缓解现金流压力。但这样的搏“疫”之举并非治本之策。企业要做好中长期的规划,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推进为契机,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工业基础设施,实现技改升级,为发展赋能,提升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四川提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并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川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与新一轮产业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契合点,聚焦发力。一般来说,政府的产业规划、产业引导政策站位更高,与本地资源禀赋及整体发展格局更吻合,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寻找自身发展优势和发展落点,比自行探索试错效果要好很多。


记者:近期,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未来还可以做哪方面的调整?


庞超然:短期来看,中央层面的政策,着力点在于提供直接的财税金融支持措施,如削减税费负担、提供财政资金贴息、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专项贷款、加快保险理赔、简化办事程序等。地方层面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协调支出费用的减免,如协调房租水电费用减免、提供停业保岗费用支持、减轻社保费用等,旨在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负担。建议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提前对社会公布,事先明确支持的内容、程度和范围,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不仅能够稳定企业发展信心,还有助于降低市场情绪波动,确保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陈端:目前出台的政策除保障防疫、民生物质生产流通及城市正常运转外,已经开始着眼长远,强化产业导向。疫情加速了消费结构转变,就必然会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科教人才支撑度高,在数字技术加速产业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上有较大的优势。四川要充分考虑疫情的中长期影响,注重发挥成都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及重点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有意识地对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目标做适度的政策倾斜。

复工复产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四上”企业可先行复产,农业需要抢“天时”


●非常态防控手段长期持续,会对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稳就业,增加岗位供给提升用人需求是关键


记者:现在各地纷纷开启复工,产业恢复有哪些关键需要把握?


庞超然:疫情防控现在仍然吃紧,必须同时抓好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从优先级上看,要优先组织对于城市经济贡献度高、关乎民生生计、保障城市运行的单位先行复工。考虑到大型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可以先选择“四上”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先行复产,待情况稳定后,再逐步推动其他企业复产。


对于受到冲击较大的消费性服务业,可以围绕具体目标,计算差距和缺口,出台精确支持措施。比如,可以针对具体行业出台鼓励性措施,以消费券的形式增加消费者消费动力,或者考虑针对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出台措施,推动大宗消费品消费,逐步带动消费行业复苏。


陈端:之前为了防止疫情大范围扩散,一些地方采取了非常态的“准战时”手段。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必然会对经济和社会的“肌体”造成损害,诸如产业链外迁这样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所以,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全民抗疫转向抗疫生产“两手抓”的状态。但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充分考虑防疫物资的生产保障供应能力,否则,一旦复工后发生聚集性传染,影响和损失会更大。


短期来说,农业的恢复是最紧迫的。农业和季节天气密切相关,春耕播种一旦错过,损失就难以挽回。但相较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业受产业上下游的限制不大,复工的难度较小。目前人们的消费需求因为疫情而处于低迷,但服务业主要依靠需求驱动,一旦疫情结束,需求恢复,反弹会非常迅速。危机最深的其实是第二产业。工业对资金流、供应链等支撑网络和配套服务要求较高,多种要素缺失,复工难度更大,一旦发生产业链外迁,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就比较大了。


记者: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冲击,就业首当其冲。


庞超然:服务业是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但就业弹性大,稳岗的关键在于稳定企业业务,惠企政策的重点要放在鼓励服务消费、刺激需求方面,只要需求恢复并实现增长,自然就会拉动就业。


农民工就业方面,现在不少地方针对暂时返岗困难者,开展引导,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解决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类要素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潜在的转移倾向。对此,作为中西部劳动力大省,四川应加大力度、提供优惠措施,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梯度转移,切实降低交通物流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产业落地,增加用人需求,从而解决就业。


此外,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值得关注。从各地方出台的政策来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主要还是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平台信息交流精准对接供需以促进就业。要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发力,可以考虑通过社保延迟缴纳、员工保险基金退还等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用人需求,增加岗位供给。


陈端:尽管新兴业态能够创造一部分就业,但指望其解决大规模就业的条件并不成熟。目前,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式肯定还是以低杠杆、低准入门槛的服务业为主。尽管疫情造成了线下需求和线下场景的萎缩,但只要人的需求存在,负面影响也只是暂时的。相反,第二产业现在要以“稳”字当头,相对于就业来说,维持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关联和合作关系,确保海内外的订单不流失更加重要。


四川不是本次疫情的重灾区,创造就近就业的机会很有必要。但能否实现,需要四川对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未来产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我认为,四川可以借“十四五”规划的契机,做好产业布局,逐渐消化疫情的冲击和影响。


川报观察记者 张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