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21年9月13日)

11月1日上午,北川羌族自治县,多云。

位于曲山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广场,一行参观者正在整理衣帽,做进馆前的最后准备。不同于其他参观,每个人都自觉降低谈话音量,一种肃穆的氛围笼罩着这里。

图片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提供

那场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3个年头,如今,这里每年迎来约180万名参观者,大家在这里纪念逝者,缅怀同胞,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抗击灾难中,无数中国人用拼搏奉献,书写了一段光荣历史,更汇聚成那股顶天立地的“精气神”。

灾难中挺立起不屈的精神

向纪念馆眺望,绿色的屋顶之间形成一道宛如闪电的巨大“裂缝”,提醒着人们——当年这里曾遭遇过一场罕见的灾难。

如今,建筑物倒塌激起的烟尘早已散去,但参观者到此都忍不住屏住呼吸: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真实记录了那场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历程,也见证了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过程。

纪念馆收集了许多在地震中损毁的钟表,指针都定格在了14时28分。这一刻,伤在一地,但痛在亿万同胞心中——全国人民紧急动员,14.6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灾一线,他们不顾安危,通过摩托、徒步、水路等方式挺进灾区,更有解放军空降部队的15名勇士在无地面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空降茂县,只为能够尽快了解当地灾情。

与时间赛跑,因为,生命至上。纪念馆陈列着一台光学生命探测仪,这是海南救援队当年带来的仪器。正是依靠这台探测仪,一名被困139个小时的群众重获新生。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许多地震伤员需要转移到外地接受治疗,期间,全国出动专列21次,包机99架,完成了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生命救援和伤员转运。

面对灾难,全国人民心意联通。在展厅内,记者看到了几张特别的捐款单。其中一张捐款单的主人名叫陆松芳,当年已78岁高龄,在地震发生后,他捐出11000元给四川灾区,而这是他拉着50多万斤煤饼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他说:“四川人民受灾,他们那里困难,我吃饱了,他们还在挨饿,我是不是应该帮助他们呢?”

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浙江绍兴一名老党员交出了10万元“特殊党费”。由此,中组部面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号召,全国党员积极响应,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四千多万共产党员共缴纳“特殊党费”97.3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组部收缴的党费总和,是当时全国数量最大的一笔社会捐款。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件件扎实的举措,竖起一座精神丰碑。

勇往直前重建美好家园

在纪念馆深处,最吸引人的则是光——展厅的光线由暗转明,仿佛一个无声的向导,带领参观者默默穿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时光里,也隐喻着从经历灾难到重获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

面对受损严重的北川、汶川等地,党中央决定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区恢复重建。2008年6月,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县(市)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来自各地的援建力量源源不断注入灾区。援建者们将灾区当作第二故乡,在灾后重建中倾注大量心血,助力灾区走出伤痛,重现美好。

青川县地震博物馆收藏着两条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出自当地独臂村民石光武的这两句话,平凡中蕴含着一股力量。灾难压不垮中国人,自立自强重建家园,靠的正是这股心气。

而那个被北川干部群众称作“车轮子县长”的兰辉,为了地震后为了抢通保通灾区“生命线”,他把一线工地当成了办公室和家,担任副县长3年多来,2/3的时间是在跑项目、下工地、排隐患,行程24万多公里,平均每天200公里,哪条村道有多长,哪个地方有安全隐患,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最终,他的生命也定格在了灾后重建工作的路上。

在这片经历了重大创伤的土地上,灾区群众擦干眼泪、撸起袖子、互帮互助,党员干部带着舍生忘死的精神冲在前列,援建者们肩负使命,忘我工作。

每一个到访过北川老县城遗址的人,都会被地震废墟所震撼,数万间房屋倒塌扭曲,大自然的力量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也会被如今新县城的美丽整洁所鼓舞,房屋整洁道路干净,房前屋后群众自发树起的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

当年,地震将北川老县城摧毁,经国务院批准,异地选址,再造一个新北川。第一时间里,12位两院院士、5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138个施工单位、5万建设人员涌入北川,参与到建设中。2010年12月底,老县城建成区受灾群众首批入驻新县城,人们在这里开始了新生活。次年2月,北川新县城正式开城。

老北川人的新生活,由此开启新篇章。

图片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抗震救灾精神鼓舞开创新生活

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已经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也成为了“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在看得到的变化外,抗震救灾精神也已经深深刻入血脉,成为四川人民奋勇向前、开创幸福生活的一股勃勃力量。

告别废墟,迈向天空。2020年,北川迎来首所大学——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5所职业学院,位于北川境内的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名列其中。而这正是北川布局通航产业、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一环。而当地频繁起降的训练飞机,也已是当地群众习以为常的景象。

珍惜幸福生活,离不开科学指引。2020年10月22日,北川县坝底乡发生了4.7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北川永昌小学的2670名学生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迅速有序撤离到操场上。

经历了5·12特大汶川地震之后,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在全省普及,北川中小学校每两个月一次、幼儿园一个季度一次要进行安全演练,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是安全法制、森林防灭火教育。每年5月12日这一天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教活动。以此来增强师生和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省还经历了4·20雅安地震、8·8九寨沟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8.18特大洪水、9·16泸县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但是在经历过挑战的四川人面前,人们始终充满信心,面对困难沉着、镇定应对。

东方汽轮机公司作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地震中受到重创,但是东汽人拿出不认输、不放弃,迎难而上的精神,在短时间内迅速投入灾后恢复重建。如今,5800余名东汽职工继续发扬抗震救灾中的东汽精神,为我国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型发电装备,建立了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涵盖燃煤、燃气、核能、节能环保发电等多个领域。

在一次次面对自然灾难中,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升华,四川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不断强大。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也激励川人不断迸发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