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经历过大灾大难四川人,更能懂得这8个字的担当与分量。

支援湖北、支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已先后向疫区选派8支医疗队,共计1203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线。

致敬最美“逆行者”,川报观察重磅推出《川军战武汉 领队谈“战事”》主题策划,对话四川8支援助湖北医疗队领队领队,透过他们的讲述,真实呈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川军”力量。


人物名片


刘成: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领队


刘成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医疗队名片


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


赴武汉时间:1月25日


人员构成:共138名队员,来自省内9家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工作地点: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主要任务:负责医院新冠肺炎病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


向建衡 川报观察记者 袁敏 剪辑 朱文博

2月19日,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25天。这也意味着,这支向武汉派出的首支“川军”,已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沿鏖战了整整24天。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约1.5公里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武汉市第一批疑似、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也是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坚守的阵地。

刘成,是这支队伍的前线指挥官。收到川报观察记者的采访需求,刘成首先发来了自己在武汉的工作日志。24天的点滴记录,篇幅已超4万字,详细记录下首支“川军”投身武汉“战事”的步步惊心。

精英团队出战 责任病区已向好的态势发展

川报观察:在武汉市红十字医院鏖战24天,四川队战果如何?

刘成:经过团队的持续努力,近10天以来,每天都有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截至2月17日24时,四川医疗队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已累计收治患者594人,治愈出院163人。在院患者330人,其中重症患者101人,危重症患者27人。

从10个病区的当前形势来看,患者的恢复效果已在向好的态势发展。

当然,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只是第一批医疗队的付出,而是第一批和第二批288名队员共同守护下的所得。

川报观察:作为出征的第一梯队,大家都对你们寄予厚望。

刘成: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1月24日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动组建,并于1月25日大年初一出征武汉。

作为第一梯队的领队,肩头的压力确实很重。但看到138名队员的大名单后,自己又安心了不少。队员中,有不少都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医疗救援大事件,汇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9家省内乃至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感染科、急诊科等领域的精英,可谓大腕云集。

首场遭遇战 拯救严重透支的武汉医院

川报观察:4万字的工作日志令人印象深刻,初衷是什么?

刘成:我一直有个工作习惯,什么事都记下来,免得记性不好,所以武汉的战地日志也是日常工作的自然延续。

工作日志也是很好的工作工具。武汉前线工作事无巨细、千头万绪,与武汉当地的衔接沟通、团队资源的优化调配、每名队员的一日三餐,这些大大小小的工作我都得记在心里,理出头绪。没有周末和休假,大家每天连轴转,作为团队领队,心头得有本明白账才行。

当然,我也有一份私心。在这场全民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有幸站在了最前线,这是我们团队的荣耀,是所有四川医务工作者的荣耀。在武汉这段艰难岁月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值得永远铭记。

川报观察:疫情凶险,在武汉的这场遭遇战难在哪里?

刘成:打胜仗、零感染!带队出川,这是这支队伍必须完成的两大目标。

1月25日下午16时,我们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就组织召开各医院领队的碰头会,研究落地武汉后的工作。这也是工作日志的起笔。

但当我们1月26日下午正式进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时,眼前的景象却颠覆了我们的预估。该院医务人员在经历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后,已身心俱疲,严重透支。更让人头疼的是,医院各类人群混杂,没有清晰的隔离分区,院内感染防控形势尤其严峻。

一场大改造首先开启。我们将部分重症病人暂时转移,并果断建议门诊停诊3天。关上病源输入通道后,我们把混杂在医院的各类人群分开,并对住院病人进行逐一甄别,根据病情轻重再分类安排。同时,在医院划分出被明确隔离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打通各类专用通道,严格重塑院感防控流程。

经过团队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用7天时间将这家医院改造成了流程基本规范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首战必胜!这就是医疗队落地后的首场遭遇战,为医疗队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成(左)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四川医疗队队员交流。

川报观察:首战的胜利,可以看出整支队伍运转有序,为此医疗队做了哪些工作?

刘成: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我们就组建了医疗队临时指挥部,由我和各医院领队组成,我担任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领队担任副组长,其他医院领队担任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保证日常事务的有序运转。

同时,我们也在抵达武汉的次日,成立了医疗队临时党委,医疗队在武汉的大小事务,由临时党委和指挥部共同决策指挥。

当然,建立指挥体系的最终指向是临床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我们将医疗队的资源整体统筹,成立了分别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川北医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绵阳市中心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牵头的6个医疗组,接管了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全部病区。

多种武器上阵 重症病人救治绝对不后退一步

川报观察:重症病例的救治是定点医院临床工作的重点,四川医疗队有哪些尝试?

刘成:要对战时状态有更深刻的理解,重症病人救治绝对不能后退一步,这是我们始终给每一位队员传达的理念。

按照“应收尽收”的工作原则,像我们驻守的这类定点医院,重症和危重症确诊病例是收治的主要对象。如何保障这类重症病人的治疗,确实需要医疗队认真对待。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探索出了“四控制、四保障、四避免、四加强”的治疗策略,特别强调要保障病人的氧平衡、睡眠和营养,并避免不必要的激素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不必要的液体输入,和不必要的中药制剂静脉输入。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临床综合诊断的力量,加强对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加强对社区医师的培训避免其成为传染源,也加强了群众防护的科普宣传。

刘成(后排中)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四川医疗队队员交流。

川报观察:还有哪些“武器”可用?

刘成:随着定点医院收治重症及危重病人比例升高,很多必要的“武器装备”必须得到加强。

首先是医务人员力量的补充,我们已协调安排了56名来自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的民营医院医护人员到医院支援,主要是补充到4楼病区和2楼病区。

严重困扰医疗队临床救治的氧气供应不足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当地政府和院方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的液态氧供应系统已经投入投入临床使用,有效提供了重症患者高流量吸氧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争取到了31台呼吸机、4台除颤仪、105台心电监护仪,还有一台宝贵的ECMO(俗称“叶克膜”“人工肺”),并建设了1间负压病房。

有了这些“重武器”的投入,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刘成(右)在医疗队驻地检查感染防控工作

四川医疗队是一个整体 我们要一起平安回家

川报观察:医疗队由不同的医疗单位组成,重压之下,如何体现团队合力?

刘成:站在疫情的风暴眼,每一位队员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每天都在密切跟踪每位队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出征武汉,四川医疗队就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虽在重压之下,也要让队员们时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战疫一线,医疗队及时成立的临时党委,成为了在武汉临时的家。

川报观察:远赴武汉的医务人员被赞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前方医疗队还为他们做了什么?

刘成:给予队员更多的关爱,是医疗队和临时党委重要的工作内容。针对队员们常见的压力性皮损,医疗队专门展开了皮肤损伤调研,并拿出了穿戴防护用品时的针对性改进措施。

在武汉前线,我们为正月里过生日的队员举办了简单的集体生日,给他们送上特殊的生日礼物。

队员们的防护安全我们时刻记在心头,除了向省卫健委指挥部申请调拨更多防护物资到前线外,也积极向武汉当地申请物质配置。

每一名能站在武汉前线的队员,都是可爱的、可敬的,是我们的掌中宝、心头肉。打胜仗、零感染!相信我们都能一起平安回家。

四川医疗队在武汉的战地集体生日

领队快问快答


问:这两天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主要与当地是协调呼吸机、除颤仪、ECMO,以及供氧系统的保障。有了这些武器,才能进一步降低临床救治的死亡率。


问:带队到武汉快一个月时间,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件事?


答:在高质量完成临床救治任务的同时,整个队伍没有发生一起医务人员的疑似感染。


问:最想对队员们说什么?


答:一定要提高意识,保护好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支援武汉。


问:最想对家里人说什么?


答:辛苦了。


问:等战疫结束回到成都,最想做的是什么?


答: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