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罗向明 剪辑 朱文博

厂区各个进出卡口设点监测体温,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戴着口罩的工人在水流线上忙碌操作……2月17日,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当天,成都经开区内一汽大众、吉利高原、沃尔沃等整车企业也相继复工,投入生产。

一边织密疫情“防控网”,一边按下生产“重启键”,整车年产量超100万辆、占全省90%的成都经开区,正有序组织11家整车企业和3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以主导产业的稳步开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支撑。

平均2小时总装完成一辆轻卡

走进大运汽车的总装车间,长长的流水线上,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位上灵活的组装着各种配件。

“我是昨天到岗的,今天就正式上线了。”组装工人饶成友是成都市新都区人,经过审核后成为大运汽车节后复工的第一批工人之一。他所在的岗位比较靠前,主要负责布置底盘线,此时还只是一个“光秃秃”的车架,丝毫看不出半点汽车的模样。“今天我们人还没有来齐,我差不多要干平时两个人的活,所以速度稍微慢点。”

吊装前桥、后桥,发动机,散热总成……随着流水线缓缓向前移动,车架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直到轻卡慢慢成形。

“经生产车间(线)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后,该卡车生产线已达到国际标准,在国内属于一流水平。”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谢平介绍说,总装线全长312米,以车架为主体进行整车合装,共有40多个工位,车子走完1个工位需要3.5分钟,这也是车间的生产节奏,平均每3.5分钟就有一台车总装下线,两小时总装完成一辆轻卡。

谢平介绍,该车间具备单班年产3万台、双班6万台的产能。由于卡车生产不同于轿车,是多品种小批量,所以很多工序都要靠人工识别、装配,汽车工人的能动性非常大。这个车间里有270多名工人,分别在底盘装配、驾驶室预装和发动机变速箱合装调试3个工段。根据发动机、车架、轴距等组合配置,这里可生产近700个品种的卡车,还可根据使用地区分为平原版、山地版、高原版等。“合装后的整车加注制冷剂、防冻液、离合助力油等并经过对制动、离合等的初步调试下线后,开往货箱合装车间进行货箱装配,就可以出厂了。”

力争上半年拉平生产进度

“整个公司1600多人,目前已经有973人到岗了。”谢平介绍,通常3、4、5月份是商用车产销旺季,而今年春节比较早,年前预判2、3、4月就会迎来高峰期,因此,从2月1日开始,公司就开始启动预案,随时关注员工身体状况,为力争早日复工做准备。

员工错峰用餐、直接送至车间工位,不聚集开会,加开交通车班次减少人员密集……大运汽车制定了详细的防疫方案和相关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管控流程,对每一名员工的身体情况和活动轨迹进行细致摸排,准备好各类防疫物资,安排专人作为疫情防控员开展工作。在周密部署、严密布防的基础上,大运汽车7个车间同时恢复运行,全面复工。

大运汽车2019年生产8万余台中、轻、重型卡车,产值超过150亿元。按照计划,今年预计生产8.5万辆各类型卡车。

“我们目前计划依然不变,力争完成预期目标。”谢平表示,整车生产涉及300多家供应商,而供应商正常供应是保证生产计划顺利执行的关键,因此,大运已经启动供应链应急预案,在某一家主供应商不能按时供应时,有其他相应的后备供应。

谢平认为,疫情对产品市场、需求肯定会造成一些改变,公司方面将随时紧盯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我们力争通过自身努力,上半年拉平年度生产进度,完成今年计划。”

服务指导企业做到全覆盖

令谢平印象深刻的是,复工准备的过程中,成都经开区相关部门主动上门,询问需求、提供帮助、开展指导,帮助公司采购到了紧缺的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资,并积极协调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物流运输等工作,确保企业稳步复工。

不止大运汽车,成都经开区内各汽车相关企业的复工复产都在有条不紊推进。

“这段时间,我们正组织区上各个部门对这些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帮助他们做好防疫和复工的准备。”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局副局长谢兴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除了神龙汽车及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外,经开区内企业已经通过了复工审查,开始陆续复工。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经开区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对复工复产复业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从2月3日起,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工业经济部门便会同卫生、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主动上门,为全区2800多家企业进行服务和指导,帮助企业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分类分批分期有序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为了应对疫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切实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成都经开区结合实际开展“送服务、帮企业,送温暖、解难事”活动,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措施》12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防疫情、稳增长、稳就业、保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