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新冠疫情最近牵挂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很多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头天的病例人数,疫情发生后医务人员的最美逆行、全国各地对湖北的守望相助,都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动。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一直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国人众志成城,携手抗震救灾,共谱一曲慷慨壮歌。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12年,当年的种种瞬间,被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悉数珍藏。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推荐宅家网逛的,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是四川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映秀震中纪念地、汉旺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的龙头项目。


很多人不知道,建设地震相关的一馆三地,还是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一手推动的。

在他的推动下,四川对北川老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绵竹市东汽汉旺厂区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沟等4处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并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实施整体保护、在北川建了地震纪念馆等纪念设施。这一系列对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体现了记录人类灾难史的深远意义,为后人开展研究留下了珍贵实物资料,这也是对全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包括室内场馆和室外遗址。室内场馆包括主馆(地震纪念馆)、副馆(地震科普体验馆),室外遗址包括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唐家山堰塞湖遗址。

沙坝地震断层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沙坝村,处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垂直位移达10.5米,在中外地震史上属罕见断裂层,地震断层周边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地质灾害点多,是地震次生灾害展示的宝贵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唐家山堰塞湖遗址位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上游5公里处,当年它是否溃坝,可是让全国人民都担心不已。

今天带大家逛的,主要是纪念馆室内部分。

纪念馆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主题陈展《山川永纪》分为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部分,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辉煌历程。

老规矩,先上VR全景观展的链接:http://dzjng.my.gov.cn/xnjq/lxc/bc/index.html,性急的网友可以先自行浏览。

小编已经提前逛了一下,细节做得挺不错。360全景观展就不必说了,重要文物都可以点击,看到更清晰的图文介绍。

逛了一圈才知道,纪念馆收藏了几乎当年地震的所有难忘记忆。

比如:

胡锦涛总书记在5·12抗震救灾使用过的扩音器(一级文物)。

2008年5月18日上午10时,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公司救灾现场。总书记登上高处焦虑的望着挖掘机现场,用什邡市党政干部从蓥峰公司借到的一个扩音器向在场参与抗震救灾的官兵和群众说:“被困的群众正急切等待我们救援,时间紧迫,同志们一定争分夺秒,千方百计积极营救”。总书记向全场官兵振臂高呼:“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大家有没有信心?”“有信心!有信心!有信心!”现场所有的官兵和群众一起振臂高呼。

比如:

青川县枣树村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级文物)。

当年这条标语可是相当有名。2008年8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枣树村灾后重建时,仔细看过贴在墙上的标语内容后,转身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话语中充分肯定了这两幅标语。经媒体报道后,这两条标语广为人知,被誉为灾区最动人标语。

标语是朴素的,更是简单的,但在标语背后所凝聚的却是一种精神,一种压不垮、震不倒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灾区人民前进,再前进。

打通都汶水上生命通道的冲锋舟(一级文物)。

冲锋舟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与映秀的道路完全中断,四川省电力公司迅速投入抢险救灾,打通了紫坪埔水库至阿坝铝厂的“水上运输线”,成为数千名当地受灾群众的一条“生命之路”。这是当时打通“水上运输线”的一艘冲锋舟。

生命之舟(一级文物)。

生命之舟

5·12特大地震中,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道路全部中断,成为孤岛,桥梁还在紧张地修建中,何家坝渡口成为通往外界的唯一生命通道,一条准载15人的渡船成了抢救生命的希望之舟。从5月12日到5月21日,何家坝渡口平均每天3-5分钟摆渡一次,每天平均渡运量7000余人次,最高峰甚至达到了11000余人次。短短10天,何家坝渡口共运送抢险救灾官兵、医护人员、伤员、志愿者、受灾群众达72000余人次,运送救灾物资、器材187吨,未发生一起水上交通事故,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5·12地震渡船抢险的奇迹。何家坝渡口后来被评为全国搜救先进集体,船员蒲胜平被评为全省海事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9年3月15日,渡船被平武县文物管理所作为地震文物收藏。2012年8月16日,我馆从平武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回该渡船。

德阳公路局开赴抗震救灾现场的第一台装载机(一级文物)。

装载机

5·12地震当天,这台装载机当时正在绵竹境内进行日常公路维护,地震发生后,就立即开着这台装载机投入到了抢救生命的战斗中。当晚9点,在绵竹武都小学,在这台装载机的配合下,突击队成功营救出了一名小女孩。第二天上午,突击队挺进汉旺,“这是从外地进入汉旺的第一辆装载机。”进入汉旺后,他们立即用设备清除路面障碍,到14日,其它大型设备顺着清理出的路面进入现场实施救援。“汉旺街上,吊车、挖掘机能开过的路面,都是这台装载机清理出来的。”,在接下来的105个日日夜夜,这台装载机又先后参与了数条公路的抢通工作,从烂柴湾、“一把刀”这些耳熟能详的危险地段到通往什邡市红白镇以及清平乡的损毁路段,堪称“功勋”装载机。

山东莒县洛河镇农民志愿者刘中停等10人使用过的五征牌农用车、车牌、手电筒、水杯、扩音器(一级文物)。

车牌

药品

喇叭

手电筒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深夜,十个山东农家汉子,揣着50公斤大煎饼、一捆蒜苔、20多袋榨菜、几塑料桶水,开着一辆五征牌农用三轮车,花了四天三夜时间,走了3000多公里,终于到达灾区参与救灾!“山东农民十兄弟”引起全国关注,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救援队”。

在疫情的背景下,给大家推荐这座博物馆,或许有些沉重,却也可以让大家重温当年如何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最终科学重建、创造奇迹。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只要我们科学防治,阴霾总有散去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