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名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创建于2013年1月,是国内最具特色的新型智库之一。在全球及国内各大智库评价榜单中,人大重阳稳居中国一线智库行列。在全球治理、宏观金融、大国关系、公共外交等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 熊筱伟 摄影 李媛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支持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开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创新试点”。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曾受邀发言。上个月,在北京接受川观智库专访时,王文为成渝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路径支招,认为抢抓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是成渝地区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都是巨大蓝海。王文建议,用科技加持的金融服务要重视下沉,沉到成渝地区的县一级,乃至乡村。而绿色金融如果要发展,尤其需要政府当好“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探索推动形成新的绿色金融中心。
西部金融市场发展远未饱和
用科技手段助力的金融服务要往下沉,沉到县乡级
很多时候,民间认为金融科技是以互联网金融的接棒者身份出现的,但业界更多观点表明,真正的金融科技是把目光聚焦在金融行业本身,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领域,由此开启全新的金融时代。
王文也表示,金融科技能够带来的发展空间要比传统金融乃至互联网金融巨大得多,“金融科技可以为金融行业挖掘出新功能和属性。”
从两个角度上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上述观点。“中国资本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王文说,“中国上市公司总规模不过才10万亿到20万亿美元之间,美国大约是60万亿美元;国际上对美元的储备需求占60%,人民币才2%到3%。”作为更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80%以上的金融资金由机构打理,个人投资者非常少,但反观国内,绝大多数都是“小股民”,机构占有的资金量很少。“光看这些,就知道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远远没有饱和,西部地区更甚。”
第二个方面,王文认为全社会享受金融服务的增量非常大。“很多人的金融意识较滞后,只习惯将钱存银行定期。也就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掌握了电子支付等享受普通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机会,但还有不少人不懂得参与金融服务的更多方式。”
基于以上两个角度,王文表示,不够饱和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机构提供机会,金融科技的来临倒逼机构本身进行全面和彻底的改变,与此同时,面对尚有巨大服务增量可挖掘的大众用户,新的金融功能和属性大有可为。
这样的机遇成渝地区该如何抢抓?王文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对人的培养,第二需要政策的支持,第三是金融市场的下沉。”
人的概念比较广泛,王文表示包括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和政府官员,也涉及普通民众。针对前者,他强调“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需要懂金融的人才,金融人才需要有跨时空资源运营的能力。”王文认为,金融是跨时空的资源价值配置,即现在的钱未来花,未来的钱现在花。比如要买套价值1000万元的房,手上只有100万元,所以你向银行贷款900万元,这是未来的钱现在花;保险也是金融,现在的钱存进去,未来万一有恙就把它花掉,这是现在的钱未来花。所以说,专业的金融人才必须要掌握这种能力。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王文则认为有必要培养其参与金融的意识,这事关金融行业的市场空间——民众参与度越高,市场越大。
根据王文的观察,他认为成渝地区在金融领域的交易机构还不够多,需要从政策层面推动建立。因此他建议,“成渝地区需要政策的支持,建立起至少一个甚至多个金融相关的交易机构,无论是共建还是在其中某个城市都可以。”他补充,“成渝地区是有潜力建立交易所的,当然,不止是证券交易所。”
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最大收获之一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能用更加低的成本去服务大众。”王文指出,这是金融行业与过去相比,更适宜往下沉的有利条件。“一定要下沉。把眼光放在县一级,甚至下沉到乡一级、村一级,往下沉,就是我们金融服务的蓝海。”
以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为例,金融科技从业者们发现,他们正在崛起。“小镇青年一般有稳定职业,加班时间不多,消费娱乐的时间充足,住房也很少按揭。根据我们的客群画像,七成小镇青年每月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比重超过80%。这就意味着,这个群体的消费市场巨大。”
未来碳市场金融潜力“超越想象”
政府要积极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和服务体系
绿色金融是成渝地区在金融领域可行的第二条弯道超车的路。王文先解释:“所谓绿色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和部门把与环保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金融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他强调,绿色金融的核心是撬动金融资源投入到绿色产业和生态保护中去,产生业态包括: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银行、绿色借贷等。
落到成渝地区,王文首先提醒关注的市场是碳排放交易。“这个市场非常大。”根据王文提供的数据,目前A股市场的日均交易额基本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但相比之下,碳交易市场近10年的交易额才几百亿元。
川观智库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今年4月出席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开幕式上,也明确提到,我国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发挥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王文提供研究报告进一步佐证,碳市场的金融潜力“可能超越想象”,“在人大重阳研究院参与承办的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要实现‘双碳目标’,未来40年中国至少要投入480万亿元人民币的成本。”
王文表示,如此巨大的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显然不够,需要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在资源转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就可以参与并获利。
他说,“所有金融需求,都会催生与金融业态相关的新的机构、服务和产品。对于成渝地区的决策者、金融机构来讲,就要看到这个市场,去发现到底有哪一些新的领域并且去参与,自然就能获得相关收益。”
王文建议成渝地区,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会,积极构建与之有关的金融业态,形成新的绿色金融中心和金融体系。成渝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产业是高耗能的,要推动环保,又要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光靠环保部门的管控、处罚等措施,不能治本,不会真正实现绿色发展。通过绿色金融,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假设企业环保不达标,就不能得到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资金或投资,由此金融机构就能有审查机制,建立起绿色发展的更多标准。
但这可能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收益。被影响的收益怎么补?靠地方财政来撬动更多的资金。通常投入一笔财政资金,将会撬动30倍、50倍,甚至更高的绿色金融资金出现。在财政撬动金融资金的过程中,会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生态环保行业。
建议成渝地区推动建设绿色金融中心时,王文强调政府的作为,要积极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通过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和服务体系。具体可以侧重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升级,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等。王文表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湖州、衢州,广州花都区等地方的案例值得借鉴。
【圈外话】
个人参与“碳交易”的金融路径
王文坚持一个观点,认为金融是人人可参与,并且值得参与的。
7月16日,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根据目前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规定,普通民众尚不能以个人身份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即不可以申请开设个人的交易账户。
那么,面对巨大的碳交易金融市场,人人参与的路径在哪里?
王文认为,现阶段参与碳普惠活动是最佳途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技术测算日常生活的碳排放,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减排增汇的行为,可以折算成相应的碳汇换取政府或机构的激励,诸如积分优惠、现金等。”他表示,这就是直接或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的方式。
另外,随着市场的发展,排放权质押、碳期货、碳期权以及挂钩排放权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等也会随之出现,可以作为投资对象。但王文提醒,金融属性的产品具有市场风险,投资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学习金融知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成渝共发展!
加油!
双城共发展
打造西部建设高地。
加油
加强双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