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摘要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川观新闻记者连线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田云辉,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路径和关键举措。


对话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田云辉


乘势而上 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三个维度把握什么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川观新闻记者:《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进行了专章部署。什么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田云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使命,在“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中具有引领性支撑性作用。

我们应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和把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战略定位。《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二是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三是战略举措。以成渝地区现有科技力量为基础,整合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依靠创新推进质量、效率、动力的内生变革,依靠创新促进内涵式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发展,共同筹备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川观新闻记者:从去年初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科技厅就与重庆市科技局签署了系列协议,展开了广泛合作,目前有什么进展和成效?《规划纲要》出台后将如何深化?

田云辉:川渝科技合作的进展和成效体现在构建了川渝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协同对上争取和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去年以来,四川、重庆分别获得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科技部批复我省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批复重庆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

在重点领域合作方面,我们双方共出资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现代农业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成立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新认定川渝共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上线,整合两地总价值约112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14090台/套。编制形成《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初稿)》和《成渝地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初稿)》。

《规划纲要》出台后,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深化。一是进一步完善川渝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落实;二是配合国家编制出台《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共同争取推动西部科学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在成渝地区落地;三是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共同筹备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川观新闻记者: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的西部科学城,目前规划如何?

田云辉:当前,科技部正按照中央关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的决策部署,牵头推动编制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经与科技部规划司等司局对接,我们在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经验做法,广泛征求相关知名智库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思路。

从战略定位来看,西部(四川)科学城聚焦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的战略支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极核、“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开放的前沿阵地。

从主要功能来看,突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产业创新引擎功能,创新成果转化功能,创新机制示范功能。

从建设原则来看,西部(四川)科学城将坚持国地联动、地方主体;高点站位、开放创新;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场景牵引、生态赋能四大建设原则。

从建设目标来看,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强力支撑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科创综合实力走在全国科学城前列。科创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支撑。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从空间布局来看,构建“两核多地”空间功能布局:以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带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协同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

其中:成都科学城总规划面积约442平方公里,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功能和基础研究能力,构建“一核四区”,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为支撑的空间功能布局,引领辐射德眉资等地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二次创新”承载地。

绵阳科技城总规划面积约396平方公里,以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支撑的空间功能布局,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

多重制度创新,天府实验室建设为科研人员“松绑”

川观新闻记者:天府实验室一直是四川科技界的“顶流”,也是四川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大家广泛关注,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上有哪些创新?

田云辉:天府实验室为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攻关和自由探索,从科研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激励、创新成果应用的全链条思路出发,在运行机制上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机融合。

探索建立重大任务“揭榜挂帅”遴选机制,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等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实行人员双聘制,制定市场化薪酬体系,建立多元开放用人机制及以绩效为核心的人员考评机制,组建高水平管理团队;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包干制”等经费管理制度,构建起良好创新制度体系生态圈,为实验室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