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舟

近日,蔬菜价格的普遍上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10月15日至10月22日,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87元/公斤,比上周上升11.6%,同比上升27.4%,其中,菜花、茄子、菠菜、豆角和芹菜的价格环比涨幅较大。在成都,黄瓜的零售价超过7元/斤,同比上涨2—3倍,菠菜、西兰花的零售价甚至逼近10元/斤。

菜篮子关系到千家万户,人们对于价格的波动自然也很是敏感。据报道,今年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全国蔬菜主产区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灾害,对市场上蔬菜供应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蔬菜采收、运输成本的大幅增加,也一定程度推高了蔬菜价格。综合来看,菜价的上涨,归根结底还是供需出现了失衡。因此,要让菜价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就必须增加市场供给,除了行政手段,更需要市场发力,方能奏效。

蔬菜供应关系基本民生。平抑菜价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和调整市场价格。特别是对于囤积货物,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行政手段往往能够精准打击,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为民生兜底。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品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市场调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直接表现,行政手段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出手干预。要想真正让老百姓吃上便宜菜、放心菜,还必须依靠市场。

此轮蔬菜价格上涨,固然有天气因素,但更多的则是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的链条运转出现了不畅,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菜价由种植成本加流通成本组成,终端消费价格的上涨,将刺激资源向蔬菜领域倾斜配置,扩大生产,畅通运输,进而降低成本,蔬菜的价格自然而然就能够回落到合理区间。对此,政手段应该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价格,更要在蔬菜价格回归正常后,主动从市场领域中“撤退”。行政手段更重要的任务,是着力于破除障碍,有效降低商品的中间流通成本,尽可能减轻市场调节中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问题,引导农户正确认识市场形势。

从长期来看,依靠市场力量,将促进市场不断成熟,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起更适宜的蔬菜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居民的菜篮子也就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