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薛砚 杨唯伟

陇原大地,涌动着发展活力;万千村庄,讲述着“三农”故事。

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低迷……过去一年,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全力决战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农家屋前话丰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纲摄

农为邦之本,本固则邦宁。回顾甘肃省2019年“三农”工作,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令人欣喜:

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00万亩以上、产量1185万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建戈壁生态农业6.2万亩,累计达到20万亩;完成粮改饲320万亩,新增优质饲草料1600万吨以上;全省76.7%的行政村建成卫生公厕,全省457万人次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全年预计减贫93.5万人……

发展的活力,丰硕的果实和喜人的成就,在陇原大地绘就出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乐的美丽画卷。

农业兴,结构向优促发展

对于甘肃这样的传统农业大省来说,农业产业发展是如期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依托地理环境多样、“天干地不干”等自然禀赋优势,甘肃深挖“独一份”“好中优”“特别特”“错峰头”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1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100万亩以上、产量1185万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量和产量全面增长,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基本稳定。

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产业园内生机盎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摄

尤其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甘肃一手抓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猪生产恢复,在全国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实现由净调入向净调出的转变。

过去一年,我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展开“一带五区”特色产业布局,狠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构建生产组织、产销衔接、投入保障、风险防范等“四大体系”。

“绿色、环保、高品质”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之间的一字之差,核心问题既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

我省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省化肥施用总量比上年减少6万吨。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2400个。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正式推介“甘味”品牌,发布了 “甘味”品牌名录,提高了甘肃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019年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我省举办天水花牛苹果推介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如今,产自金昌的芥蓝花、奶白菜乘上冷链物流车,40小时后就进了广东的菜市场。金昌市金川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蔬菜种植合作社招商引进广东企业,共同打造建设蔬菜基地,经过近4年的发展,现扩大至1.35万亩。

基地种植的广东菜心、芥蓝等16个菜品已有5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以其良好的品质和口感,受到粤港澳群众青睐,在广州市场的价格常年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每年采收4茬,以亩产2吨计算,年总产值达2.16亿元。

盛夏时节的金川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摄

农村美,文明乡村宜居宜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环境整洁、生态宜居是关键。2019年,我省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因地制宜推进,不少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全省在基础条件较好、群众改厕意愿较强的2061个村整村推进农村改厕,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经济适用、适应“寒”“旱”、群众接受的改厕做法和模式,我省卫生旱厕改造做法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全省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处理闭合体系不断完善,95%行政村可以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各地扎实推进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依法清理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29万处。5000个“清洁村庄”完成评估验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

渭源县上湾镇南谷新村把改善生态环境、打造乡村景观作为建设重点,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小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摄

一座座秀美的庭院整齐排布、宽敞明亮,一条条硬化的小道平整如砥、干净整洁……瓜州县梁湖乡岷州村,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从昔日的“问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春天,屋外刮风,屋里一层厚厚的土。现在路修好了,树多了,土也少了。”岷州村村民徐兰巧说,“新修的水厕又干净又卫生。”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要强调村容村貌“外在美”,更要提倡党群一家亲、文明树新风的“内在美”。

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让党员在家门前挂牌“亮身份”,率先垂范,带动村民保护环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甘肃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推行,“四抓两整治”有效展开。全省调整后进村班子1324个,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2981个。累计整合资金12.7亿元,扶持878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脱贫攻坚解决农民群众最急最忧最怨最盼的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守初心、担使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新制定村规民约1.8万多项,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推进村民事村民议、村民管。开展“法律进乡村”宣讲,推广“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和“三说三抓”“两户见面会”等有效做法,组织“五星级文明户”、孝子、好媳妇评选活动,持续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引领乡村新风尚。环县、高台县、积石山县被纳入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

农民乐,脱贫攻坚务实见效

“车间离家近,每天按时上下班,家门口就能赚钱,照顾家和打工两不误!”宕昌县车拉乡坡里村贫困户杨羊花坐在合作社里的缝纫机前笑着说,“现在每天基本上有100元左右的计件收入,多劳多得,干劲足。”

一户都不漏,一人都不少。为了让那些因为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妇女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甘肃村村建起“扶贫车间”,让许许多多像杨羊花一样的农村家庭妇女转变成为产业工人。

宕昌县腾达扶贫车间内,妇女们在缝纫机前麻利地加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2019年,甘肃省产业扶贫全面拉开架势,以产业为主实现脱贫的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占脱贫总人口的69.5%。通过深化脱贫攻坚,甘肃不仅实现了从“就扶贫抓扶贫”向“抓扶贫与抓‘三农’”的转变,而且形成了上下一贯到底、左右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见效。

甘肃集中开展了“3 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清零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脱贫攻坚主战场磨炼,甘肃涌现出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他们抛家舍子,披星戴月,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金银花让通渭县李家店乡姚川村村民有了“好收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摄

每年夏秋,成了通渭县李家店乡姚川村尚周平一家最期待的日子。家里的5亩地实施退耕还林种植上金银花后,地里开始有了“好收成”。

从2013年开始试种,2017年进行大面积推广,如今通渭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7万亩。贫困群众种着金银花,敲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近两年来,通渭县累计投入折股量化资金1631.8万元,带动1630贫困户分红130.4万元。

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干部群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更大、信心更强、底气更足了。

甘肃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根据全国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先后制定实施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乡村治理、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等系列政策文件,乡村振兴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目标近在眼前,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兑现承诺之年,甘肃将举全省之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如期兑现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交上一份无愧于历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