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1月13日17时36分许,青海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发生路面坍塌事故,一辆正在行驶的公交车陷入坑内,经官方初步核查,共有10人失联。1月14日10时许,记者从西宁市委宣传部外宣办获悉,截至9时30分,经过15个小时的搜救,6具遇难者遗体陆续被找到。

马上就要过年了,市民行走了街面,却突遭如此厄运,实在让人痛惜。这起惨痛的路面塌陷事故,看似是一次偶然事件,实则却是类似灾害性事故的又一次报复性上演。

远的我们暂且不说,就在上月1日上午,广州地铁11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出现路面塌陷,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自行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失联。2020年1月6日,搜寻人员发现一名失联人员遗体,1月10日,另外2名失联人员也被找到,均已遇难。

如此短的时间就发生如此类似的塌陷事故,这实则已敲响警钟,在这些城市如此让市民行走于街面不得安心,感到“步步惊心”,真的还不是一种夸张手法。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就曾透露,最近国内深圳、广州、兰州、郑州、厦门等多个城市都出现路面塌陷问题。近5年来,城市道路塌陷已逐步进入全国性灾害集中爆发的高峰期,灾害的发生已经遍及全国各个省市,从沿海到内陆边远地区,从一线大城市到二线、三线中小城市,都面临着不断发生道路塌陷灾害的威胁。每年全国发生的灾害级道路塌陷案例数千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于此,如果我们还是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遮遮掩掩,不积极面对,那么彻查原因就会变成是一种走过场,根绝隐患的补救行动就会变成是“击鼓传花”。在这种新官不理旧事的意识导引之下,大隐患就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而小隐患就会堆积成灾,一路长大,最终对城市安全构成伤害。

当然,我们在查找问题时需要正视,特殊的地质条件、持续的暴雨、急剧变化的地下水位等自然原因,会造成路面塌陷。但自然因素不应成为消除人为隐患的一种障碍。查找塌陷根由,理应快速出击,拖一分钟时间也不行。再结合常规性的重点线路、重点地区的探测和检测,以科学防控手段,严密隔绝事故隐患,方可避免灾害发生,让市民避免“脚下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