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张红霞

大腕云集,星光灿烂。1月10日,“水与文化——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学术论坛”举行,国内知名水利专家学者云集,对于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如何与“幸福河流”建设结合在一起,各抒高见。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李原园首位上台。他从水流、水域、物质的河流三要素入手,梳理都江堰灌区的河流特点,对如何理解和建设“幸福河”作了深入阐述。

河流三要素:水流、水城、物质

李原园认为,河流主要是由三大元素组成:一个是河流里面的水域空间,也就是通道、廊道;第二是水流,第三个是伴随水流所带来物质循环流动。水流、水域、物质三个要素是河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作用,同时河流或者河湖、河道本身和流域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河流的天然性和人工调控性之间的关系,又组成了复杂的系统——河湖系统。

人与河湖系统的关系核心是什么呢?他认为从河流三要素出发,背后隐藏的是河流有自身的规律——水要符合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能量循环的规律,水流中的物质又符合物质不灭和物质平衡规律,水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要符合化学平衡和化学循环的规律,同时还有很重要的生物平衡,因为河流里面加带着有机质、生物、种子、蛋白质等。因此,所有河流都是这四大平衡的密码和规律。

从河流与人的关系,理解“幸福河”

人在河流循环和演进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干扰,有一些是属于低效循环过程,有一些是属于高效循环过程。人类对于河流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个核心宗旨,就是去挖些自然循环系统里面比较高效的优点,“实际上就是人本和谐,就是五大平衡规律。”李原园说。

河流和人的关系,李原园将其划分成四个阶段:远古渔猎采摘阶段,人们逐水草而居,对河流的干扰和影响比较小;农耕阶段,是局部的开发利用,顺应自然为主;工业化阶段,随着水泥钢筋的发展对河流的干扰,受人类影响越来越加剧;现代文明阶段,人类对河流的需求和要求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一是安全性的需求,主要是保持生命财产安全;第二是经济性需要,主要是为了兴利;第三个是精神的愉悦。

对“幸福河”的理解,李原园用四句话来概括:河湖与社会的自然协同、人对河的感受和服务、河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的生态场景、人的精神愉悦。它有4个特征:可持续性、安全可靠性、高质量高品质性、人水融合性。

幸福河有没有完整的样子?

比如韩国的清溪江,过去是把河道盖起来排污,现在变成穿城而过的人水相融的典范。比如德国莱茵河,莱茵河治理以前污水横流、生态恶化,欧洲国家制定了莱茵河计划,让河道恢复到自然的状态,把原来的河道面积再扩一倍,恢复湿地。如今,莱茵河景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都江堰的例子大家更熟悉了”,李原园讲解,2000多年前建设的都江堰,就是人水和谐的典范——既取河流造福人类,趋利避害这样的作用,也为成都平原繁荣以及新水网构建奠定了基础,还为未来幸福河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奠定了骨干和框架。

“我们总结一下,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幸福河的构建,首先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尊重水循环规律以及水循环带动其他循环规律。第二必须整体系统考虑,也就是要考虑河道和流域的关系、考虑除害兴利的关系,还要考虑治河和治土、治尘、治人的关系。

怎么体现人水共融、城水共融?“我们要在人水和谐基础上,符合特定基础条件下,让河湖有序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主要体现在防洪、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文化五个方面。”李原园对成都寄予希望,“成都有两千多年治水历史和文化积淀,又有成渝经济圈发展新机遇,对河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有条件有能力也有需求,把江河都治理成幸福河,把河网治理成生态水网,真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过好幸福生活提供江河治理的服务和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