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雨  川报观察记者 李丹

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掌声雷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四川农大周小秋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凝练的《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周小秋主持的科研成果第二次荣获国家大奖。

“草鱼是我们国家养殖量最大的鱼,其优点是肉质好、长势快、饲料转化率高,但在集约化养殖中发现,草鱼发病率、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只要‘养活’,效益就会很好。”赴北京领奖前,周小秋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做科研,他一直在路上,要继续深入系统研究下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让更多企业、更多农民、更多养殖户受益于科技进步。

目标:草鱼养得好、让人吃得放心

红烧草鱼、水煮草鱼、糖醋草鱼、清蒸草鱼等诸多数不尽的草鱼做法,是大众餐桌上的被津津乐道的美食,却不知将草鱼养得好、让人吃得放心,就是周小秋团队攻克近20年的科研目标。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营养饲料技术还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25年前,周小秋教授从自己熟悉的猪营养科研领域,转向发展相对滞后的水产动物营养领域时,周围人都在说,他在自找麻烦。

“我这人就是这样,觉得越难的事情,越没有人做的事情,就越有价值。”周小秋说,他就喜欢做开创性的工作。在一没钱,二没人,三没设备的情况下,他利用给一个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挣来的3万块钱,在动物营养研究所时任领导支持的两间实验室中搭建了简单的实验设备,在家人的支持下,把家里的冰箱等凡是研究能够用得上的东西,都搬到实验室,艰难开启了鱼类营养的研究。

项目瞄准我国草鱼养殖中存发病率高和肉质下降的产业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增强草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营养和饲料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并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这项科技成果,创新了“三融合三突破”的推广应用模式,在全国16省市45家企业推广应用,让草鱼的发病率、死亡率、用药成本、氮磷排出分别降低73%、84%、73%、16%以上,大幅度增加养殖效益。

成果:在16个省市企业推广应用、效益明显

成果率先系统揭示了35种营养物质增强草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作用及机制,丰富了鱼的健康营养理论;突破了国内外主要以生产性能为营养和关键饲料技术目标的模式,以“器官健康”和“鱼肉品质”为营养技术和关键饲料技术目标,研究确定了35种营养物质营养需要量参数8套,关键饲料技术23项,创新了保证草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营养技术和关键饲料技术体系;首次以“器官健康”和“鱼肉品质”为饲料产品目标,研制了一系列水产专用饲料产品和配套技术。

成果获得国家新饲料添加剂产品证书1个,发表了一系列国际高水平论文,制定了国家、行业和企业生产标准,获授权专利30余件,获有机、无公害鱼和产地认证证书30余个。通过大胆设想、科学求证、广泛应用,该技术让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提高16%以上,通过营养调控大幅增强草鱼健康,降低用药量,也就降低了食用鱼体内的药物残留,保障了鱼产品安全。研究成果在全国16个省市的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图片由四川农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