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蒋君芳 陈碧红

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意味着,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的中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这一积极的信号,迅速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里掀起热议。人们热议,西部必将迎来新的机遇,成都定会实现更大发展。在新的定位下,成都如何担当使命,唱好“双城记”?

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西财智库副研究员吴军看来,成都应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在全球和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抓住国家信息化重大机遇,用好用足成都大制造、大物流、大市场资源和潜力,“成都要加快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力争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快速形成公认的产业极化效应。”

刚刚结束不久的成都市委全会也释放出这样的信号:成都的产业,将更成体系化发展。成都提出坚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产业发展导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就在1月2日,成都公布了两大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型材料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500亿元;成都绿色食品产业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至此,成都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见已经全部出炉。

包括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在内的系列举措,支撑着成都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成都已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8%以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成都将着力实施“10000亿、8000亿、5000亿”产业行动计划,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创新被推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成都市委全会提出,“创新提能”是成都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在1月3日当天的一场调研活动中,成都市主要负责人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靠企业、靠实业,关键在创新。

做大成都这一核,加速同城化发展

当天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除了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外,还需发挥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这意味着,成都,不仅仅是成都,而是需要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下,成都这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正在不同层面体现。比如,进展快速的成德眉资同城化。

来自成都市政协课题组的的调研报告显示,2018年,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79.2亿元,占四川省比重高达48.9%。去年7月以来,四市共同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和项目表,成德、成眉、成资分别明确了25项、29项、34项重点工作任务,形成了区域规划等8个同城化发展重点领域具体任务。四市同城化从理念到实践,已实现“破冰”。

同城化的步伐还在加快。就在2019年的年末,四市公共交通正式实现“一卡通刷、优惠互享”。成都天府通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也向记者进一步透露,成都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移动支付工程将进一步输出到四市县级行政单位。

另一方面,成都决策者曾在不同场合表达成都向东发展的决心。“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两座城市相向发展,才能共同支撑起中国第四极。”

而这种“相向发展”,正在为双城之间的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良机。2018年,资阳市与坐拥江北机场的重庆市渝北区签署了深化临空经济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而正是毗邻成都的天府国际机场,让资阳在临空经济产业上找到了更足的发展底气。

记者了解到,让多方受益的成都东进战略,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当中。不久前,雷丁新能源汽车基地、中粮包装西南总部等4个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户成都东进区域,总投资额1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