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四川日报03版(点击图片看原文)

2014年,一个建厂近60年、拥有50多家分子公司、资产近200亿元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濒临破产。

2018年,该企业成功复苏,一群挑战者不畏艰难险阻,经过3年多的披荆斩棘,实现连续3年盈利。

2021年,该企业更是抓住化工行业复苏,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遇,创造了亮眼成绩。截至8月31日,2021年已实现营业收入72.6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20.52亿元,增长39%;实现利润12.90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11.22亿元,增长668%。

2021年,该企业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利润15亿元左右。这个利润意味着将超过2018年—2020年3年利润的总和,并创造建厂以来最佳的经营业绩,为企业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这就是泸天化集团。

泸天化集团大化肥生产(纳溪)基地全景。 龙洪亮 摄

□王文辉 奚光灿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泸天化集团前身为创建于1959年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是中国首家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的化工企业,被誉为“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先驱”“中国现代尿素工业摇篮”。集化肥、化工、新材料生产和销售,科研设计、农化服务、环保服务、煤炭开采、建筑安装等业务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目前管理总资产220亿元。建厂6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合成氨3000万吨、尿素5000万吨,各类产品合计创造价值1100多亿元,利润200多亿元。

曾经,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行业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泸天化集团一度债台高筑。2014年12月,企业响应号召划转地方管理时,负债高达173亿元,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达7.5亿元。当年集团营业收入仅49.84亿元,经营亏损达14.92亿元。旗下上市公司泸天化股份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经营现金流无法平衡,拖欠员工薪酬、社保医保、工程款等共计14亿元。当时企业在岗员工12500多人,全集团3000多名富余人员需要分流安置。

历史包袱沉重,生产经营困难,为走出困境,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挖潜力,强力推进改革激活力,重点实施资本运作稳主体。泸天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光军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经过集体商议,决定“刮骨疗毒”,将当时处于亏损状态的天华公司从上市公司泸天化股份公司剥离出去,帮助上市公司于2015年度过危机,暂时保住“壳资源”。为化解100多亿元金融债务和每年7亿多元的利息支出,泸天化集团与债权银行探索尝试用“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市场化债转股”化解债务风险的路径,但都因政策障碍难以实现。面对挫折,泸天化集团化解债务风险的信心和决心仍然坚定。

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在债转股试点不能实行、重大资产重组被迫中止后,泸天化集团领导决定另辟蹊径,寻求司法重整新途径。

从2016年底到2018年12月,泸天化集团在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近百场的艰难谈判,最终形成利益均衡的重整方案,成功实施包括集团在内的5家核心企业整体司法重整。通过司法重整,泸天化集团获得了留债分期清偿、市场化债转股、留债利率为基准利率5折等优惠政策,100亿元金融债务获得全覆盖清偿,泸天化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从126%下降到49%,上市公司泸天化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3%,达到了同行业优良水平,整个集团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债务风险得到化解。

与此同时,泸天化集团从2015年3月开始探索“以产业政策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专业人才为保障”的转型升级之路。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比选论证,2016年1月,泸天化集团谋定了“新农化、新材料、新环保”的“三新”发展战略。

一是依托泸天化集团现有肥料产业基础,采取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单质肥向复合化、高效化、水肥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化”产业转型。

二是结合泸天化集团现有化工产业基础,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突破聚碳酸酯关键技术,建设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引领泸天化传统基础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工、专用材料化工转型,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

三是发挥泸天化集团在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的经验,积极与国际国内先进环保技术公司合作,开展工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土壤修复等业务,并实现农业种养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拓展“新环保”产业。

凤凰涅槃,迎来“三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泸天化集团为科学快速推进“三新”战略,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加快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通过利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大力实施技改创新,有效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使各生产装置的能耗、排放优于国家标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泸天化集团下属泸天化股份公司先后荣获氮肥工业协会表彰的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工信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称号。天华公司连续7年荣获全国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称号。同时,积极开展研发创新项目近100项,取得科技成果40多项。特别是在新材料、新农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9年,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投产了我国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绿色非光气法专有技术,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并产出优质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0年12月,与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合作的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在成都彭州工业园区动工,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利用在化肥化工行业中几十年耕耘所积淀的人才、技术和经验等软实力,泸天化集团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和现代农化服务拓展,构建种植指导、肥料配送、病虫防治一体化新型农化科技服务模式。

“十三五”期间,自主开发的新产品累计为该公司新增产值34.35亿元,实现利润5.06亿元。

事非经过不知难,从濒临破产到改革改制、司法重整、转型发展,这7年来,泸天化集团经历了艰辛的历程,在完成上市公司三年业绩承诺后,逐步走向正轨,迎来“百亿企业、二次腾飞”的崭新局面。

进入“十四五”,泸天化集团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将“三新”战略的“新农化、新材料、新环保”调整为“新农化、新材料、新能源”。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大型集团化企业的发展经验,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提升现有的上市公司实力,培育新的上市公司,拓宽资本合作渠道,助推现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构建集团整体优势,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泸天化集团还将以稳定现有天然气化工、煤化工产业为基础,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通过原料产品结构调整、自主研发创新、项目投资、资本运作、现代化服务等方式,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在产业结构上,泸天化集团有望实现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比50%,新农化产业产值占比40%,新能源产业产值占比10%。公司资产总额达30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200亿元,年利润总额达20亿元。泸天化集团计划经过5-10年努力,使集团规模效益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更趋合理,打造成“西南一流,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