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梁现瑞 王眉灵 摄影 何海洋

“5000就5000,卖吧!”犹豫再三,且沙色聪最终咬牙忍痛,把手上的缰绳交给了买家。

今年30岁的且沙色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村民。20多天前,他把家里唯一一匹马给卖掉了。

那是一匹红色的矮种马。4年前,色聪花5000元买来。它个子不高,但力气大,一次能驮200多斤,色聪亲切地叫他“马加”。

阿布洛哈山高谷深,不通公路。几年来,家里必须的种子肥料、油盐柴米,全靠这匹马驮来驮去。

有时候,它还帮别人驮些物资,一趟能赚一两百,补贴家用,为这个家立下真正意义上的“汗马功劳”。

市面上,这样一匹马能卖6000多甚至8000。为此,他被老婆抱怨了很久:“卖太便宜了。”

在“马加”之前,色聪还有过一匹马,也很棒。遗憾的是,2015年1月,在去接几个香港志愿者进村,路过一道近90度的悬崖时,那匹马不小心滑倒,当场摔死。为这,色聪还哭过一场。

在阿布洛哈村,不少家庭的马,都曾因为路太艰险被摔死,甚至还有人跌落山崖被摔死。这足以见到阿布洛哈条件的艰险。

为啥要贱卖“马加”?事情还得从通村公路说起。去年,为了推进阿布洛哈的脱贫攻坚,当地交通部门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启动了全长近4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通村公路主体即将完工。

路通了,车就进来,那马还有什么价值呢。且沙色聪是个精灵人。他早早感受到了这种危机。

经过反复考虑,12月初,在为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点拉完最后一批砂石水泥之后,他果断出手,把马卖了。

“虽然看起来便宜了一点,无所谓,迟早要卖。”色聪想得开。在他看来,路通了,原来的赚钱方式就不能持续,摆脱路径依赖,必须以变应变。

卖马之后怎么办?对策早在卖马之前已经想好。

今年春节后,他花8000多元,买了一匹“马”。这是一匹不吃草,只喝油的“马”——钱江摩托。

由于不通公路,摩托车平时都放在附近的拖觉镇上。赶集的时候,他会过去跑两趟,10来个月,收入2000多,除去油钱饭钱,赚了1000多。

钱不多,但意义不小。他相信,随着公路贯通,坐摩托车进出的人会越来越多。他肯定有钱赚。

他还有更多打算:去考个驾照,开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