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9月16日,2021成渝双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来自川渝两地的几家企业负责人就如何共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谈论。但几乎从一开始,如何破除“守摊思维”就成了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

“守摊思维”,就是“等待生意上门”和“离摊后行同路人”。对于川渝两地来说,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客户“等不起”

找齐供应链,苏州只需三小时而川渝要半个月

“这种思维继续下去,装备制造业既不能做大,也不能做强。”论坛上,第一个对“守摊思维”说“不”的,是中国船舶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庆长征”)副总经理林江。

这与林江亲身经历有关。去年,中船重庆长征接到一笔订单,因零部件不足和组装线满产,急需合作伙伴。中船重庆同时向江苏苏州和川渝一带企业抛“绣球”。接到信息后不但三个小时,苏州方面便以行业协会名义反馈了一份清单,“零部件生产企业概况、预计交货日期、对应价格、产品调试流程,一目了然。”而川渝两本地的企业,还是中船重庆长征业务人员靠着此前人脉,用了一周时间才勉强把供应链找齐,“但不帮忙调试产品”。

“所以,这笔订单给了苏州方面。”林江说,中船重庆长征的管理层多为川渝本地人,一开始,大伙都想把就业和税收留在家乡。但最后,却是在自己承担运费的基础上把订单拱手相让。

无独有偶,重庆迪科汽车科技集团(以下简称“重庆迪科”)总裁江畅也提到一个案例。三四年前,重庆迪科由设计研发企业转型为整车生产企业。但第一批整车设计完毕后,重庆迪科花了半个月也没能找到稳定可靠的本地供应链企业。最后,订单花落浙江,“对方也是几个小时就给出了供应链方案。”江畅说,即便眼下,企业的整车产能布局上,浙江仍然占据大头。

“不能让客户等,更不能让客户自己找。”受邀参加论坛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智表示,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任何称得上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都有着精准分工和高度协作的供应链。因此,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链长”怎么学?

盯住提升“紧急集合”能力,政府不缺位、企业要作为

“不能各唱各的调,要把开放协作落到实处去。”成都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龙德说,得益于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培育,川渝两地在装备制造业形成规模较大、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集群。但由于缺乏统筹协作的平台,让川渝两地企业很难做到“紧急集合”。

“解方”是什么?

首先,是政府不缺位。江畅提到,在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少城市都有一个特设岗位——“链长”。链长除负责产业链的完善和布局,还要组建专门团队对供应链企业信息搜集和动态管理。因此,在面对客户提出的需求时,对方能够用最短的时间精准排列出供应链组合。在他看来,这些已经成熟的经验做法,足以在川渝两地大面积推广。

其次,是行业要作为。“企业应该携手共建一个服务平台。”林江提到,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行业协会往往就是“供需信息分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针对重点客户、潜在客户的长期跟踪、服务与分析,确保在任何订单到来时都不打无把握之仗。

企业的作为,不只是把协会作用发挥到最大,还有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自发“牵手”。

“最终形成一个可靠稳定的闭环供应链。”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蔡春建议,尽快组建横跨川渝的供应链联盟,“涵盖设计、零部件生产、组装、测试和运输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