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归,草木黄落雁南归。” 每年,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成千上万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四川,植被茂密、河流广阔,每年立冬前后,从新疆、西伯利亚、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们”都会如约而至,和我们开启一次“冬季之约”。


即日起,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将推出大型专题报道“候鸟大迁徙,带你去观鸟”,为你讲述候鸟与人、与城市、与四川的故事,带你一路追踪候鸟足迹,共赴一场“归来的约定”。


今日坐标:成都




观鸟生态圈




川报观察记者 王博尔

杨追奔 摄影

12月12日,冬日暖阳让不少乐山市民走出家门,来到岷江边一边散步一边观赏候鸟。“孩子特别喜欢小动物,这两年冬天来乐山的候鸟越来越多,我特意带她来看鸟”,家住乐山市中区的周莹莹最近每天都要带着女儿来“看望”张公桥附近的红嘴鸥,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和这群小家伙们“交了朋友”。

红嘴鸥属于冬候鸟的一种,每年9至10月会离开繁殖地向南迁徙。据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介绍,乐山的红嘴鸥主要来自新疆、内蒙、西伯利亚等地,它们以鱼、虾、昆虫、水生植物为食,对栖息地的环境有较高要求,“水质差的地方是看不见它们的。”越来越多的红嘴鸥选择在乐山越冬,背后折射的,是乐山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不懈努力。

保护水生态

给候鸟一个长久的“窝”

乐山境内水系丰富,涉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长江动脉”,水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攻坚战”。

2016年来,乐山先后印发了《乐山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宣传方案》《乐山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培训方案》和《乐山市全面落实湖长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把每一条水系、每一段河流都落实在人头上,确保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管。

同时,围绕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六大任务”,乐山对辖区内河湖展开了现状调查,逐一摸清梳理存在问题,制定年度目标,细化任务分工,形成问题、目标、任务、责任“四张清单”,并编制完成“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31个。

“加强治理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媒体‘自曝家丑’”,乐山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书记王静告诉记者,以“曝光环保问题,建设美丽乐山”为主题的舆论监督类调查栏目《环保曝光台》在乐山广播电视台、乐山日报、乐山新闻网同步开设,污染问题一经曝光,当天就会向责任单位发出书面限期整改通知书。

规划新家园

让候鸟成为城市新景观

说起候鸟观景地,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云南滇池,事实上在 1983 年前,昆明滇池每年仅有少量前来越冬的红嘴鸥。付义强说,红嘴鸥羽色漂亮、体态优美、与人亲近,让当时的云南大学教授王紫江萌生了将它们留在春城的想法,通过带领学生坚持人工招引、科学投放食物,才造就了滇池今天的壮丽候鸟风景线。

“乐山也有非常不错的候鸟基础”,付义强和他的课题组长期监测的结果显示,乐山市中区“三江”湿地大约有 50 余种水鸟,大多数为越冬候鸟,总数量约有两万余只,其中不乏青脚鹬、渔鸥、海鸥、细嘴鸥、白顶溪鸲等稀有品种。付义强介绍,候鸟景观与乐山市三江湿地公园有着非常天然的联结纽带,湿地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上佳、鱼虾丰富,是候鸟栖息地的不二之选,如果能通过人工招引的方式帮助候湿地中鸟数量稳定在万只以上,将会形成良好的景观效应。“想象一下,人们在肖公嘴眺望大佛,远处是漫天飞舞的红嘴鸥,江上游过成群的野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如今,红嘴鸥已经融入乐山市民的生活,成为大家冬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三江湿地公园的不断发展,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第二个滇池,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将成为乐山一张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