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边钰 文\图

轻拂去历史的尘,在泛黄的旧作里寻墨香。12月12日,“回溯历史——成都画院馆藏作品修复成果展”在成都画院开幕。展览共展出陈洪绶、李吉寿、张船山、顾复初、包弼臣、谭铭、顾印愚、刘咸荥等艺术家的32件修复作品。据了解,此次展览是成都画院建院来首次举办藏品修复成果展。展览以作品为基础,以修复前后对比陈列设计及修复过程文献资料为辅,呈现此次馆藏作品保护性修复的成果。

“从上世纪80年代,成都画院便开始逐步建立院(馆)藏画体系。画院专职画家、画师、特聘画家按照画家管理办法的规定每年向成都画院交院(馆)藏作品,作为每年年度展与学术研究之用。”成都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那之后,成都画院开始形成规模化的作品收藏体系。截至目前,该院共有馆藏作品1716件。藏品类型较为丰富,藏品年代跨度大,阶段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四川地区艺术大家的代表性作品的收藏,较为完整的囊括了四川地区艺术发展的历史沿承。受限于院(馆)藏画条件的限制,作品的保存状况出现了安全隐患。年代久远、虫蛀、潮湿、霉变、画面损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4月,成都画院启动了馆藏设备更新及部分急需待修复作品的保护性修复工作。

而今,走在成都画院展厅,明末年代的古画、清末的书法作品……这些颇具年代的作品,经过修复师的巧手,重新焕发出新颜。在这里,你能看见晚晴《花鸟四条屏》中没了潮湿的水痕、《花蝶草虫图》破碎的四角变得平平整整、清末张船山的书法作品《众师富斋即事》中的折痕也没了踪影……画展策展人孙晓伟介绍,为了延长这些老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修复过程,成都画院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以科学化的修复手段,对作品进行基础性的加固与画面修整。其中,他提到,明末陈洪绶的画作《花蝶草虫图》是这次修复中“年龄”最大的作品。而修复难度最大的是画家简崇民和夏亮熹共同完成的作品《盼》,“通过多光谱检测,发现该作品是由两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创作而成。同时画面颜色开裂、剥落严重,到目前,该作品都还在进一步修复中。”同时,画展还将修复前的作品影像按比例缩小后打印出,和修复后的作品放在一起,让观众更好感受修复前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