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亚飞 文/图

12月12日,“公园城市.生态成都”媒体系列采风活动在龙泉驿区举行,记者深入治理一线、探访龙泉驿区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龙泉驿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成都“东进”战略以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龙泉山从“生态屏障”变为“城市绿心”,处于“东进”主场的龙泉驿区,既面临着高标准强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挑战,也适逢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夯实城市绿色生态本底的机遇。

对此,龙泉驿区展开了哪些探索?

连成一根线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联盟

当日下午,青龙湖小学开展了一堂环保公开课。“学校位于青龙湖畔,东风渠支流流经校园,学校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青龙湖小学校长廖小强介绍,围绕东风渠,学校从水生态教育开始,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教育实践。

水渠旁、楼顶上、草坪中,学校因地制宜建起各类环境教育实验基地:东风渠微缩沙盘、生态智能大棚、水力发电站……青龙湖小学生态课程以这些基地为基础,围绕水、空气、土壤等不同主题,为不同年级段学生设置相应课程。

“此前,同学们在水质监测实践中,发现水中余氯含量超标,主动给生态环境局长写信,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制止一起水污染事件发生。”廖小强分享。

在龙泉驿区生态环境局、教育局支持下,青龙湖小学、航天小学、跃进小学等6所学校组建“龙泉驿区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打造“一校一品”生态文明教育特色。依托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理优势,茶店小学打造“生态文化传承校园”;承托客家特色文化底蕴,客家小学以家风解说等项目,打造“客家人文生态学校”等。据介绍,该联盟已建设校内生态教育基地3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2个。

拧成一股绳

现代科技助力污染防治

“这是区内一家企业的排污口,他们的排污情况我们可以24小时动态监控。”在龙泉驿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执法大队监控室,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区内数十家企业污水排放情况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各排污口画面不断切换,实时情况一目了然。

据了解,龙泉驿区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视频监控平台,140个重点污染源、12个空气站的大气质量数据纳入区统一监控平台,实现对污染源主要污染排放情况在线监测、预报、预警并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实时监控。

龙泉驿区探索创新环境监管手段的多元化措施相继开展——

引进超细清水雾、多尺度喷淋技术设备、人工增雨系统等先进科技治理设施科技治霾;配置全省首台PM10、PM2.5、VOCs一体化走航监测车;启动建立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龙泉驿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林洪明介绍,每一个涉及环境监管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积极引入科技力量,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织牢一张网

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协同治理

在国蓝中天数据科学实验室,被称之为“生态大脑”的高精度空气质量感知管控系统正在工作中,该系统基于城市大数据,计算出城区内百米级、分钟级的高精度空气质量信息。

“通过智能算法,让大气监测由‘测’到‘算’,旨在解决当前大气环境监测硬件成本高、精细化程度角度低、基本依赖人工判断等问题。”四川国蓝中天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韩科介绍。据悉,下一步,龙泉驿区将采取政企结合的方式,以该系统为基础,建设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

纳入更多主体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龙泉驿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公开招聘环保协管员,纳入100名人员充实了辖区环保监管队伍。目前,龙泉驿区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有1名环保监督员,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此外,龙泉驿区构建了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形成了163个单元网格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辖区污染源监管全覆盖。

【记者手记】

奏响生态环境治理“交响曲”

近日,成都空气污染指数“爆表”,12月11日零时起,成都重污预警升级为橙色。就在这当下,成都市相关环保部门组织媒体作为“前哨”“探头”,走入生态环境治理一线,实地走访观摩。

生态文明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成都正加快构建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之所以称之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运用多元化手段,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防治污染,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在实地采访中,记者也真切感受到,在龙泉驿区,从学校、企业、市民群众、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多方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但从来不是一场政府或者哪一家机构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社会参与推进、全方位深刻变革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