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归,草木黄落雁南归。” 每年,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成千上万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四川,植被茂密、河流广阔,每年立冬前后,从新疆、西伯利亚、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们”都会如约而至,和我们开启一次“冬季之约”。


即日起,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将推出大型专题报道“候鸟大迁徙,带你去观鸟”,为你讲述候鸟与人、与城市、与四川的故事,带你一路追踪候鸟足迹,共赴一场“归来的约定”。


今日坐标:德阳




观鸟生态圈




川报观察记者 余如波

摄影 李涛

“据初步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德阳旌湖已经观测到4000多只候鸟,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而上一个观鸟季,根据今年1月5日的观测和统计数据,只有3300多只。”12月11日,德阳市观鸟爱鸟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小刚向记者透露。

“传统”在延续,“新趋势”也不少。全球不足1000只的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已连续4年到旌湖越冬,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也屡见不鲜。同时近年来,绿头鸭、斑嘴鸭等“拖家带口”的场景时有出现,它们开始在旌湖安家,春季来临时不再返回北方。

候鸟“恋上”旌湖背后,是德阳多方努力,为鸟儿们营造良好栖息环境的努力。

旌湖清淤 专为候鸟留下7座“景观岛” 

自本世纪初正式蓄水以来,由于旌湖为候鸟预留了生态空间,形成了一个满足其生存所需的湿地系统,逐渐开始吸引南迁候鸟在此歇脚以至停留过冬。

2011年,旌湖越冬候鸟数量创下截至目前的最高纪录,总共观测到3万多只、60多个品种。此后,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旌湖候鸟数量逐渐下滑,最低时只有3300多只,下降幅度高达90%。面对这一状况,政府和民间相关人士都坐不住了。

“候鸟在是否在一个地方停留越冬,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食物,二是安全。”德阳市野生动植物工作站站长马永生透露,近年来,德阳相继采取多种措施,为候鸟创造良好的栖息条件,多部门合力为它们营造一个安全的越冬环境。

以今年为例,德阳水利部门原计划在2月开展旌湖清淤工程,保证汛期河道通畅。由于旌湖候鸟回迁时间集中在3月中下旬,清淤期间,其在德阳的栖息地势必受到影响,后在爱鸟人士的建议下,经多方协调,清淤启动时间延后至3月底。

此外,根据爱鸟人士建议,在保证泄洪要求的前提下,此次清淤工程还在旌湖中留下7座滩涂作为“景观岛”。它们均位于泄洪道一侧,与岸边又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方便候鸟栖息。“景观岛可以提升生态多样性,同时具备更强的承载力,吸引更多数量、品种的候鸟在此落户,也为观鸟者营造出更加丰富、动人的景观。”李小刚说。

包括自然资源和规划、城管执法、水利、教育、财政等多部门,都参与到候鸟保护相关工作中。今年9月,德阳市政府召候鸟保护工作协调会,明确了爱鸟护鸟的部门职责;10月20日,德阳中小学生、市民代表、爱鸟志愿者等150余人,在旌湖黄河大桥、岷江路大桥参加旌湖爱鸟护鸟活动,营造保护越冬候鸟的良好氛围。

保护城市“菜鸟” 吸引北方“候鸟” 

在德阳市区,目前野生鸟类已超过200种,成为国内重要的观鸟目的地。其中麻雀、白头翁、噪鹛、八哥等相对常见的野鸟,被观鸟爱好者戏称为“菜鸟”。在李小刚看来,为实现“鸟语满旌城”的景象,用“菜鸟”吸引“候鸟”也是一条路。

这其实就是把候鸟越冬期间的爱鸟、护鸟举动,延伸为全年度、面向全体野生鸟类的行为。如何为“菜鸟”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德阳从2005年开始,就以爱鸟人士和相关政府部门为引领,持续开展野生鸟类“安居工程”和“粮仓工程”。

所谓“安居工程”,一方面德阳园林部门在开展城市绿化时,选用的植物不仅考虑人的审美和实际需求,同时兼顾鸟类的栖息,种植了不少枇杷、女贞等浆果植物;另一方面,德阳市观鸟爱鸟志愿者协会还通过示范,引导市民为野鸟筑巢。

“粮仓工程”则号召德阳市民在冬季食物短缺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就近投放稻谷、玉米、面包虫等食物,为野生鸟类补充食物来源。今年,李小刚便自费购买了200斤稻谷,用于在居住地附近投喂。德阳市区彩虹桥多年设置投食点,爱鸟人士带动市民共同参与,在为“菜鸟”营造良好栖息环境的同时,吸引候鸟留下来、留得住。

同时,德阳还计划将目前比较分散的“观鸟点”,集中打造成具有标杆意义“观鸟示范区”。李小刚表示,可以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引入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在对候鸟单纯的“保护”基础上,融入观光、教育等多种功能,真正打造成一张德阳“城市名片”。“示范区不仅是鸟类保护的学术交流中心,还可以成为一处吸引公众的旅游景点,以及面向广大学子的生命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