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边钰 文/图

即将收官的“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孔子之道”这周依旧延续了火爆的人气。12月8日下午,距离开讲还有十分钟时,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几乎已经坐满了听众。不多一会,四川大学教授王炎平颤颤巍巍现身讲台,缓缓坐下。当天,王炎平来带了该系列讲座的第七讲——“孔子教育论”。从“有教无类”论、正确处理“学”与“仕”之关系、正确处理君子“不器”与“器”之关系、“六经”之教,到孔门教学,近2个小时的讲座中,头发花白的王炎平如往常一样,全程脱稿讲解。动情处,其音调会不自觉提高数倍以强调。王炎平说,当礼崩乐坏之世,孔门是一片净土,也是一片乐土。孔门教学,是中国教育垂范。

“孔子教育论”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创民间办学,从此终结了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他的办学实践和理论,更是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划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古代教育的大发展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也由此揭幕。王炎平介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有两大要义。其中第一义是施教无类,以主张教育平等。第二义是有教则无类,即经过施教,消除人与人之间文化上的差别,从而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创造条件。王炎平进一步阐述,除了有教无类,孔子提出的正确处理君子“不器”与“器”的关系,对于当代的教育仍有指导意义。君子“不器”与“器”相结合之教,是陶铸君子人格之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教,是尊重学生才性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教学,从最开始就摒弃‘工具’之教,即把人当使用的工具一样,去狭隘进行教育。”

对于当代师生关系紧张,王炎平认为孔门教学提供了师生相处的范例。说到这里,他还动情表示,无论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他所获得快乐都离不开自己的学生。“孔子之道这本书,我想写,但因为我眼睛不好,看不清,因此写不成。”王炎平说,自己一辈子只会用粉笔写黑板,该系列讲座的PPT是在学生帮助下才能完成。“他们费了很多心血。为了帮我准备这个讲座,我的学生要提前来省图书馆。有时间太忙吃不上午饭,只能晚饭和午饭一起吃。”正因如此,每次读到《论语》有关孔门教育,他都深有感触,“孔子之道不是孔子一个人立起来,是孔子和学生,这个圣贤群体一起立起来;孔子之道能传承下来,也不是因为孔子,而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他说,孔门教学以育人为宗旨。师生一起,有教学相长之益。同学一起,有讨论切磋之益。师生同学一起,有教学,有修习,有游乐。教师安其教而且乐其教,学生安其学而且乐其学。师生同学之间,以道相期,以情相亲。师生犹父子,同学如兄弟。这才是一种健康融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他强调,教育是传承文化,也是发展文化,教师不应成为知识贩卖机,而忽略学生的人格发展。“任何一个好老师都要立志教出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任何一个好学生都要立志超过自己的老师。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代一代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