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华 川报观察记者 文铭权

雨后的岩盐洞,空气清新,随处都是泥土和树叶的气息,伴随着山花的芬芳。到管护站之前,其实我们的内心是忐忑和紧张的,由于第一次来不熟悉,害怕谈话冷场和尴尬,但一下车,映入眼帘静谧干净的小院让我们放松不少。

刘启军书记和其他同事亲切的交谈,顿时让我们放下紧张和拘束,而有了一种家的亲切与自在;一餐餐丰盛的菜肴,让我们食欲大增,不得不说,岩盐洞炊事员厨艺相当不错。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谈笑,让我想到了过年吃团圆饭的情景,讲过去、聊现在、谈未来,亲切而又温馨;刘书记忙前忙后为我们安排住宿,悉心照顾;徐叔叔为我们煮的八宝稀饭,暖胃又暖心……初来岩盐洞,留给我们太多感动。

“这位就是毛志林同志。”管护站刘启军书记指着一位身着迷彩装,个不高,憨厚朴实且面带微笑的护林员向我们介绍。

在管护站整洁的办公室内和雨后的山林中,毛志林向我们讲述了36年护林生涯中的感动与感悟。

坚定初心守山林

美走出最美“曲线图”

今年55岁的毛志林,1983年参加工作,背起背包,拿起护林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 随着林场发展,后期巡山配备了GPS。渴了喝山泉,饿了吃干粮,累了席地而坐,记不清摔了多少跤,记不清穿坏了几双鞋,数不清雨水、露水、汗水湿透了多少次衣裳,唯一的见证就是GPS上弯弯曲曲的巡护轨迹,以及郁郁葱葱茁壮成长的树林。

“条件不好,我书读得不多,但我深知作为护林员,守卫好这片山林就是我的职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毛志林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卫山林的初心。36载岁月,近万个日夜的驻守,他的绿色迷彩衣与山林颜色融为一体。 站在管护站宣传栏前,毛志林激动且自豪的向我们介绍着岩盐洞的管护区域、班组分布、林分结构、巡护路线等。天气晴朗时,他们清理界桩、林道砍草;狂风暴雨后,他们检查林木、抢险保畅,和管护站同事一起,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岩盐洞25942.5亩的管护土地。

“他就是我们岩盐洞的‘活地图’,边界区域没有人比他更熟悉。”管护站同事如是说。是的,不管路况多危险,天气多恶劣,每个月,毛志林都会将管护区所有边界走一遍,每一个界桩,每一棵边界木位置,都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GPS上显示的巡护轨迹,曲折蜿蜒,在我们看来,又何尝不是一幅美丽的人生“曲线图”呢? 

不遗余力制盗伐

树不畏艰难树“标兵”

90年代初期,盗伐现象严重,给林场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林场成立打击盗伐小分队,毛志林也是其中一员。别看他体格较小,抓捕盗伐分子却十分在行。

“打击盗伐工作任重道远,盗伐人员众多,防不胜防,我们面临着人少、管护面积广、盗伐人员报复等问题,打击工作开展难度相当大。”毛志林回忆,“看到树木被盗伐分子破坏,真让人痛心。但不管问题再多、条件再苦,也阻挡不了我们守林护林的决心!” 毛志林和同事们重新制定了战略,实行“抓”“管”并举,一方面蹲点抓守,另一方面与村社联合,进行入户宣传,从思想和行动上遏制盗伐。经过努力,盗伐现象日趋减少,许多村民也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当我们走入林中,望着绿色的山峦、葱郁的树林,我们不禁感慨:毛志林,不愧为护林的“标兵”。

真抓实干讲技巧

成育树育人成“行家”

行走在山林间,毛志林指着一片片山林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们种植和管护的树林,树干笔直,长势不错。你们可别小看种树和护林,技巧可多着呢。”他憨厚地笑着,不知疲倦的为我们讲述着种树的技巧,包括挖穴大小、深度、三埋两踩一提苗技巧,以及幼林抚育时间程序,管护中的防火防盗防牛羊践踏等等。

守林护林,任重道远。此时的毛志林,更像是一位和蔼的老师,在交给我们守护绿水青山“接力棒”的同时,他多想把他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

后记:毛志林是光荣“林二代”,随林场一路成长。父辈肩挑背磨、脚踏泥泞、无怨无悔地巡护山林是他的启蒙书。“以场为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造福社会”是他的座右铭。林场经营壮大时,无私奉献;经济困难时,不离不弃;改制转型时,坚守阵地。毛志林用一颗如磐的初心,书写了36年基层坚守的篇章。

据了解,毛志林只是洪雅林场众多护林员中平凡的一员。护林员很平凡,但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执著和坚守就是不凡。老一辈林场人为林场付出了太多,奉献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林一代、林二代、林三代人的苦心孤诣、孜孜不倦,让林场有了许多可以汇编成册的圆梦故事、励志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林场人的奋发图强,也会让林场的未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