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报记者 孙磊

作为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工程、重大的政治责任来高位推动。各级各部门不断创新实践,坚持“走出去、引回来、用起来”同步发力,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让他们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创新亮点一:突出战略性谋划“一盘棋”,带着责任和感情把农民工工作抓紧抓实。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四川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内容,始终把农民工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统筹谋划部署,积极主动作为。全省把服务保障农民工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和《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化开展服务保障和返乡创业工作。

省市县三级建立起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省本级和10个劳务大市、122个劳务大县分别成立农民工服务中心,省政府各驻外办均成立了农民工工作处,形成了全省整体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创新亮点二:服务走出去当好“娘家人”,夯实平台和基础把服务保障工作做深做细。

打造专属平台,提供精准服务。开发建设农民工服务网、“蜀乡亲”手机APP和服务微信小程序“三位”一体的农民工网络服务平台,开设 “看家望乡”“村里的事”等特色栏目,优化“居住证办理”“欠薪追讨”等服务应用。开通至今使用量达160余万人,累计网上办理事项2.6万余件,发布就业用工等各类信息27万余条。建起2400万“农民工个人档案”基本信息库。

做好就业促进,强化技能培训。加大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出台促进贫困群众转移就业8条措施和就业帮扶15条措施,将农民工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利用四川公共招聘网、微信公众号等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用工信息服务。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委托式和在岗提升培训,共同擦亮“川妹子”“川厨师”等“川字号”劳务品牌。全省共培训农民工87.4万余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4.2万人,储备优秀农民工8.9万名、农民工村干部2.5万名、农民工后备力量3.9万名。

加强根治欠薪源头治理,严格执行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等制度,专项考核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全省查办欠薪案件1432件,涉及工资达1.2亿元,欠薪案件和金额同比下降43%、88%。

常态化开展农民工专列专车、走访慰问、证照办理等专项行动,全省累计开通农民工火车专列45趟、客运专车4.6万余班次,走访慰问农民工1370万人次,集中办理各类证照120余万件次,开展就业专场招聘1000余场次。加强农村“妇女之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创新开展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体育运动会等赛事活动。

创新亮点三:聚焦引回来制定“政策包”,优化环境和服务把返乡下乡创业做大做强。

优化引导扶持,创造良好环境。制定全省农民工创业指导目录,支持返乡创业者创办领办多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化要素保障,降低创业成本。在创业用地保障、财政奖补、减税降费、金融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市县设立返乡下乡创业扶持基金;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园),对创建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给予场地租金等补贴。

2019年截止到目前,四川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68.2万人,创办企业17.6万户,带动就业218万人,实现创业产值4000余亿元,相当于2018年全省GDP的10%。全省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亿元,同比增长150%,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园)403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示范基地)386个。

创新亮点四:充分用起来培养“领头羊”,培养能人和党员把优秀农民工用好用活。

建好“三本台账”,全面摸清家底。开展优秀农民工情况大摸排,省市县逐级建立优秀农民工、农民工村干部、农民工后备力量“三本台账”。

实施“三项行动”,优化基层组织。实施农民工党员发展专项计划,从返乡优秀农民工中物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发展农民工党员。实施农民工后备培养计划,每个村至少发展储备2名以上农民工后备力量。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整体提升计划,村“两委”班子补缺原则上主要从优秀农民工、农民工后备力量中选配。至今依托驻外联络机构、商会、协会和大型企业建立634个农民工流动党组织,368个驻外农民工工作站,新发展农民工党员4202名,新增2544名农民工村党支部书记。

突出“三类关怀”,激发干事热情。面向返乡优秀农民工开展定向考录,明确各地选拔乡镇干部不少于20%的名额面向优秀农民工。全面推行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按一定比例兼职兼薪。建立结对帮带和全覆盖谈心谈话制度,为他们安心扎根家乡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