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在刚刚落幕的2019天府书展上,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川科社”)重点推荐的大型纪录片同名图书《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十分亮眼。9月13日,该纪录片开播时就曾引发热议。“每一帧都是精品,每一帧都是壁纸,恨不能全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有观众说。

于是,川科社把纪录片“印”到了书上,一本适合大人和孩子共读的植物类科普读物横空出世,在书展首露真容。

400幅高清、显微摄影大图;40部高速、延时拍摄的珍贵视频,扫码即可观看……跟随主创团队的镜头,人们可以去往中国的辽阔大地,寻找植物的故事。

独特地理

造就神奇的植物版图

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太平洋,从北国的黑龙江到南国的岛屿,两年时间,主创团队远不能穷尽对中国植物的探索。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决定着这片土地上植物的样貌。

“两年的探索无法让我们获得全部答案,但足以颠覆我们曾经对生命的认知。”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李成才如此感叹,“我们无法小觑那一棵小草,无法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那些任由我们摆布的植物。可以说,当我们走近植物的生命,便开始了重新理解世界与万物的旅程。”2018年1月,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主创团队开始中国植物探索之旅。

出发。他们进入神龙架原始森林,这片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的群山,海拔超过3000米。“在这里,生活着4000多种植物,它们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大约可以满足300人一生的需求。正因为这样,神农架又被称为‘中国天然氧吧’。”另一位总导演周叶介绍。

神奇的何止神龙架?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植被区,更令人兴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海拔接近5000米,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地貌——流石滩。它形成于千万年来强烈的寒冻风化,岩石不断崩裂成碎石,滑落、堆积在山脊上。但看起来一片荒凉的流石滩,却隐藏着生命的奇迹!”周叶说,在这片碎石中,竟然能生长出最美丽的花朵。“植物扎根在碎石深处的稀薄土壤里,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流石滩物种间彼此远离,它们以遗世独立的姿态,塑造着中国海拔最高的植物花园。”李成才透露,这石缝中开出的花,就有水母雪兔子。“它一生只有一次开花的机会。为了积蓄开花的力量,它们在碎石下蛰伏长达数年,一旦开花,便进入了生命倒计时。”

湛蓝海水中的丝状物蓝藻、不起眼的苔藓如何站立……整个探索之旅中,摄制组用影像建立起植物的生命档案。他们用1000帧每秒高速摄影捕捉人眼难以观察的植物爆发时刻,用显微摄影光学放大100倍进入植物器官内部带来视觉奇观。

滋养人类

为世界文明添彩

中国植物,成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水稻、茶叶、桑树、大豆等30余种植物的故事被主创团队一一记录。它们不仅为中国带来福祉,还不断迁徙到各地,为世界文明添彩。

“我们的文字大多与植物有关,比如草字头、竹字头、禾木旁、绞丝旁、米字旁等,而这些文字组成了我们的文明。”周叶列举着中国植物与人的亲密,如数家珍。“1万多年前,水稻、小米塑造了我们的农耕文明;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7000年前,桑树用身体里的蛋白质,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000年前,桃树用果实,丰富了我们的味觉;2000年前,茶树用一片树叶,造就了世界第一大饮品……”有趣的是,这些刚好都与吃有关。李成才直言,中国植物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说水稻进入日本,形成了寿司这种既有海洋生物鱼类,又有陆地植物稻米的食物结构,进而影响他们的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顾问、植物学家曾孝濂也强调:“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水稻,湖南道县王蟾岩一万多年前的古稻遗存考古发现,证实长江流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水稻由此传向世界,成为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也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入的。”

中国植物不仅温暖了世界人们的胃,更装点了世界人们的眼。“几百年前,杜鹃、珙桐、月季等来自中国的花卉,装点了世界的园林。”李成才说。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绕过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西部,开启他的植物采集之旅。10多年里,他先后四次到访中国,足迹遍及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先后把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带到西方,包括“中国鸽子树”珙桐、“高傲玛格里特”黄花杓兰等奇异花卉。此前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更多植物通过各种途径,传向世界,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稻谷小米塑造了我们的血肉,茶汤桑麻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梅兰竹菊滋养了我们的精神、百味本草守卫了人类的健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钱丹凝说。

四川植物

生命力强劲传承至今

两年来,主创团队去到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7个国家,探访了30多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植物。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四川。在这里,摄制组拍了毛竹、珙桐、茶和蜀葵……而珙桐,不仅让摄制组欣喜若狂,更让曾孝濂激动不已。

“四川是一个植物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李成才直言,纪录片中很多重要的中国植物,都是在四川拍到的。在蜀南竹海,摄制组探访了毛竹家族,“竹林里突然风雨大作。不多久,倒春寒包围了这里。但对整个毛竹家族来说,比这更加恶劣的天气,它们也早就经历过千百万次。”据介绍,在四川这样的山区,即便出现倒春寒,低温也不会持续太久,同时,山体的坡度也可以防止雨水积存。得天独厚的出生环境,让这里的一部分竹笋得以幸存。“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观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李成才说,这是四川大文豪苏东坡的精神雅趣,而四川的毛竹,因其强劲的生命力,将文明传承至今。“毛竹的根茎向四周不断扩展,攻城略地。它们让竹子长上了双脚,繁殖扩张变得更加便利。”李成才感叹,在生存繁衍的本能驱使下,在自然界的各种考验中,竹子不断改变着自己。那些存活至今的竹子,或许不是最美丽、最强大的,有时只是最顽强或最幸运的。

曾孝濂在肯定纪录片和图书的同时,特别提到:“众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对原产于自己国家的植物知之甚少,绿绒蒿、塔黄、兜兰鲜为人知,就连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目睹过。而一些欧洲人都知道的‘中国鸽子树’珙桐,不少国人也没见过,可谓一大遗憾。”他提到的这几样珍稀植物中,摄制组都在四川找到,尤其是珙桐,拍到它开花的那一瞬,全组上下激动到不能言语。“对我们来说,那是疲于奔命的时刻。”李成才回忆,从2018年3月初到2018年5月初,整个探索小分队拆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一组,就是在峨眉山守着珙桐花开,记录它完整的绽放过程,两个多月,无数次开机关机,珙桐真正的花终于被记录了下来:白色的苞片,随风飞舞,等待着过往的昆虫为它驻足。西方植物学家称它为 “中国鸽子花”,将它引种到西方园林,而它引起世界的关注不仅因为美丽的花型,还因为它独特的身世。“珙桐是古老的开花植物,它们的祖先曾遍布北半球。直到200多万年前,地球开始大幅度降温,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大陆被冰雪覆盖。地球四季寒彻,大片森林消失,大量生物死亡甚至灭绝。而珙桐在中国幸存了下来,延续着种群的古老基因。”李成才透露,珙桐曾在全球广泛分布,现在已大大衰退,只在很小的区域,而四川,有它生存的绝佳环境。

每年的五月中下旬,是英国最好的赏花时节。伦敦,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切尔西花卉展。作为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花卉展之一,在这里总能见到令人惊奇的植物。展台上,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的开着蓝色的花朵,有的开着白色的花朵,还有的开着红色的花朵。在这里,它们被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事实上,它们都来自中国,中文名绿绒蒿。更重要的是,100多年前,“植物猎人”威尔逊是从四川的巴朗山带走了它们。“在巴朗山,我们拍到了红花绿绒蒿,在这里,低着头的绿绒蒿并不少见,对它们来说,这是一种守护的姿态。”

在四川,摄制组还寻访到被西方称为“丝路之花”的蜀葵,这是最早被引种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比中国的菊花、牡丹、茶花、月季、杜鹃等花卉传入西方的时间早了近两三个世纪。早在大概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并观赏蜀葵,古罗马时期的壁画中便已经出现了蜀葵。早期的欧洲艺术作品中,更是屡屡见到蜀葵的身影。

摄制组还到四川雅安寻访了茶的历史。他们查阅了清朝时编纂的《四川通志》,那里留有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手植七棵茶树,后世称其为“蒙顶茶祖”;他们去到雅安,记录制茶的古老工艺:“在四川雅安,有一种茶,是在现今茶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它的制作过程粗犷、原始,颜色黝黑,和茶叶的本色相去甚远,被命名为黑茶。”黑茶对茶叶的重塑,借助了火的帮助。茶叶自茶树上采下,并不需要经过太多挑选,粗犷的制作手法让十几片叶子都能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