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自贡市红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件件挎包、手包在生产线上“流动”,成品生产出来后将销往全国。在这家返乡企业带动下,周边正在建设的中国西部皮具产业园,预计将吸引1.5万人在此就业,年产值将达30亿元。

返乡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年来富顺大力发展“归雁经济”的一个缩影。百万人口大县富顺,作为国家级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试点县,常年有38万人在外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返乡创业企业数量和返乡创业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位居自贡前列。

大量的人、财、智等资源在外地,本地县域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富顺县跳出思维局限,发挥劳动力充沛、外出成功人士多等优势,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夯基础,吸引“归雁”返乡创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为证,截至目前,富顺返乡创业企业2000多家,返乡创业人员10余万人。2018年,“归雁经济”对富顺县GDP贡献率达56%、税收贡献率达70%,成为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创新机制 吸引“归雁”回巢

今年5月,占地500亩的中国西部皮具产业园在富顺县开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站式综合配套齐全的皮具生产智能制造产业园。

这个项目和在外打拼多年的自贡市红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申伟分不开。在家乡发展“归雁经济”的感召下,邓申伟踏上返乡发展之路,力争把富顺县打造成中国皮具制作之乡。

让邓申伟回乡实现梦想的背后,得益于富顺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归雁经济”保障制度。

富顺县建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率先在全省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富顺县农民工服务中心,17个镇乡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3个街道办和37个县级部门设立农民工服务窗口,208个行政村设立农民工服务点,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工工作机构规范化、职能制度化、机制长效化、服务常态化;成立富顺县返乡创业协会,吸收优秀返乡农民工会员93个,构建起县内、县外、社会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此外,富顺县还在广东、广西等地成立11个驻外农民工工作站,既回引农民工,也为在外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帮扶救助等服务,全力保证返乡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真金白银”措施 推动返乡创业轻装上阵

今年4月25日,富顺县返乡创业人才项目会上,富顺县向该县嘉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永鑫汽贸有限公司等29家返乡创业企业发放扶持政策资金350万元,助推返乡人才创业发展。

据了解,该扶持政策资金来自富顺县设立的“2000万返乡创业扶持资金”和“人才回引培养”“产业奖补扶持”2个1000万元基金,主要用于创业贷款担保及贴息、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补贴、中小微企业厂房租赁补贴等。今年以来,富顺扶持返乡创业项目3200余个,兑现奖补资金3865万元。

为吸引更多优秀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今年,富顺县出台务工农民服务保障及返乡创业一系列扶持政策,强化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开辟务工农民证照办理“绿色通道”,将原有规定时间再缩减一半,开通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解决1415名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设立“386199”群体服务站点44个,开展定期巡访、帮扶救助等系列活动,解决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

同时,富顺县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1280”政策,成立1个工作推进组,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应急周转、信贷风险2个亿元基金,重点培育扶持民营企业80户,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现实问题,减少企业在税收、用工、用能、用地、物流收费等方面的负担,让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轻装上阵。

在系列“真金白银”返乡创业政策激励下,一大批“归雁”回巢,迸发出“归雁经济”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回引的富顺圣果园农业有限公司,成功打造集采摘、观光、户外拓展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创建市级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富顺县滨江竹业专合社负责人刘滨和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竹业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富顺县投资1.2亿元建立集研发、生产等为一体的一流竹粉生产基地,助力竹产业发展;李桥镇返乡人才甘存居,将村内黑凼口农场打造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变荒山为“花果山”,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红雁”变“领头雁” 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富顺县英明泥鳅养殖家庭农场主韩明君有了一个新身份——骑龙镇红斗村“名誉村主任”。2006年,凭借在外闯荡所学到的经验和积累的资金,韩明君回到家乡专注泥鳅繁养,在红斗村建立了150亩稻田泥鳅养殖示范基地,每亩产值可达万元。

同样在云南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舒维孝,现在回到家乡李桥镇石盘村担任了村委会主任,带动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致富。

在富顺,像韩明君、舒维孝一样,进入村级干部队伍致力于谋发展的返乡创业人才不在少数。今年,富顺县实施“红雁计划”,从选、育、用等环节入手,大规模选拔使用有能力、有觉悟、有志于服务家乡的优秀农民工返乡担任村干部,将“红雁”变为“领头雁”,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数据显示,目前,富顺县村“两委”成员中有农民工经历的536人,占42%,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113人,优秀农民工正逐渐成为村干部队伍主体。

富顺分类落实回引措施,对有回乡任职意愿的,每年集中开展2次定向遴选,吸引选拔成为后备力量,对暂无回乡意愿但主动关心家乡发展的,聘任为“乡村振兴发展顾问团成员”。  实施千名农民工党员发展计划。富顺县把农村党员发展名额的80%定向用于农民工,近三年发展农民工党员495人,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动态保持在千名左右。

加大农民工后备力量培育力度。富顺县实施“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需培育、定时审查”行动,选拔352名后备力量担任村支书、主任助理,或上挂到农业、民政等派驻乡镇机构顶岗锻炼,建立50个“实训村”让后备力量跟着干、照着学,对所有农民工后备力量落实镇干部、村支书“一对一”帮带。

大力选拔使用,充实农民工村干部队伍。富顺县成立村党组织书记管理服务办公室,对村支书实行“提级”管理、县级备案,每年集中开展村班子运行情况分析研判,将培养成熟的350名农民工后备力量充实进入班子。同时制定11条负面清单,撤换不称职不胜任的村干部,近三年,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67个,同步配齐配强农民工村干部34人,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