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蔚 川报观察记者 魏冯 /文 叶丰铭/图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粮食储备,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粮食仓房历经几代建设和发展,已经足够满足粮食储备需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已不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鲜活的事实。

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演变,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安全发展。 12月4日,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微信发布了一波珍贵老照片,带你见证泸州粮食仓储建设70年。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战争破坏,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每亩产量仅为136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18斤,粮食供应十分紧张。

为保障军需民食,1949年12月,中央财政部召开全国粮食会议,加强粮食部门机构,建立垂直领导的国家粮库,统一管理和调度公粮,这一时期政府提出了“储备粮”设想,对保证大城市粮食供应、平抑粮价、打击不法商贩和巩固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大多数储粮仓房简陋,常见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仅有3-6万公斤,下图所示叙永县水尾的木板式仓储,原为祠堂改造,在上世纪90年代粮改后停止使用。

图为叙永县水尾粮站,50年代建国初期木板仓,沿用到90年代

图为叙永县水尾粮站,50年代建国初期木板仓,沿用到90年代

第二阶段:上世纪60年代

1966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根据国家战备要求,所有储备粮(集体储粮除外)都由粮食部负责管理,对城乡居民的粮食购销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实行严格的国家垄断经营,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由于粮食储备与经营体系合二为一,粮食储备及其调拨计划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对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道路初期,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提到了“定心丸”作用。

这一时期,全国各行业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粮食仓储建设也紧随大潮学习引进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包括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仓容可达2500吨,地铺沥青地面,墙刷沥青防潮,砂浆抹外墙面。标准的“苏式仓”考虑了机械化作业,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苏式仓”这类机械化房式仓的科学设计如今仍能较好的满足储藏需求,在泸县合江叙永等地,经过危仓老库工程改造后,部分“苏式仓”仍使用至今。

图为合江县60年代仿苏联建造的苏式仓,经过危仓老库工程改造后仍然沿用至今

图为合江县60年代仿苏联建造的苏式仓,经过危仓老库工程改造后仍然沿用至今

第三阶段:上世纪70至80年代

1978年起,农村陆续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6月,国家周转库存只够满足四个月的使用,达到了当时的警戒线,如果再降低库存水平,部分地区将出现周转困难或供应紧张的情况。粮食管理工作开始改变高度集中的粮食计划体制,在坚持统购统销政策和征购、销售、调拨、库存“四统一”的管理制度下,实行稳步放活的管理体制。

1985年,国家决定取消粮食统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标志着自1953年以来实行了32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粮食流通改革快速发展,也为探索建立和粮食储备体系提供了机遇。这一时期的仓储建设按照国家战备需求,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各地在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这些仓房因地制宜,多以砖石木结构房式仓为主,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通常称为“石头仓”,是南方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极少。

如今,古蔺叙永合江等地的“石头仓”经过危仓老库工程改造,仍能较好的储藏少部分粮食。

图为合江县焦滩镇70年代石头仓,沿用到90年代

图为合江县焦滩镇70年代石头仓,沿用到90年代

图为合江县焦滩镇70年代“石头仓”内部

图为合江县焦滩镇70年代“石头仓”内部

图为叙永县马岭镇80年代石头仓,经危仓老库工程改造后沿用至今

图为叙永县马岭镇80年代石头仓,经危仓老库工程改造后沿用至今

第四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在逐步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为增强对粮食市场价格风险和突发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的粮食安全保障,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建立和充实必要的地方粮食储备,1998—2001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辅以修建部分浅圆仓和立筒仓。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粮食仓房建设主要都以高大平房仓的仓型建设为主,这类仓房密闭性好,保温、隔热、防潮性能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具有单仓容量大、存粮品质高、使用寿命长、结构安全可靠、造价低等多种特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具备优越的储粮性能。

图为合江县白塔坝90年代的高大平方仓

图为合江县白塔坝90年代的高大平方仓

图为2000年后修建的高大平方仓,属于当前广泛使用仓房类型

图为龙马潭区境内立筒仓

立筒仓原来是作为中转的一种仓型,由于储粮技术的发展及粮食经济的需要,加上立筒仓占地少、储量大、机械化程度高的优点,立筒仓逐渐向长期保管粮食的仓型转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粮食储备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障粮油供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历史性贡献。

过去的70年,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由解决短缺温饱到全面小康和营养健康消费需求导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