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6月,四川发出向凉山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的号令,共计5700多人派往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当前,凉山州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在四川省委组织部指导下,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启动新一季“凉山脱贫大决战的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奋战在凉山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帮扶工作队成员及其亲属们,面向凉山州干部群众们,征集大家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故事。

来看这些真挚的文字,看他们在为彝区发展助力中,有什么亲身经历,有哪些情感撞击,奋斗出了多少亮眼成绩。

脱贫攻坚有多难  农业系统有多强

丙底乡打古洛村驻村队员杨秀花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不少贫困群众仍然居住在低矮破旧的石板房、茅草房,处于“土豆+荞馍+酸菜”的低水平温饱状态。凉山彝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谓是“一步跨千年”。凉山的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我发展的内生力量弱小,农牧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程度,基本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自然状态。更为严峻的形势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等多种因素叠加交织,除了一般性的贫困问题外,还有禁毒防艾、控辍保学、自发搬迁等特殊问题。这些问题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为从根本上解决凉山地区脱贫难的问题,省委组织部全力以赴,在全省农口系统选派出1123名精兵强将,组成“千人战团”赴凉山脱贫攻坚。省委进一步明确,发展产业是凉山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要求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要发挥好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业才干,各展其能,各显神通,谋划、指导、协助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积极响应省委号召,青川县农业农局8位同志积极踊跃报名加入脱贫攻坚队伍,我为自己能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能亲身投入到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在局领导的亲自护送下,经过2天的长途颠簸,我们于6月30日正式抵达帮扶工作地。

水土不适、出现严重高原反应

虽然有帮助凉山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但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还是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到达凉山的当天下午我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和高原反应:头痛、眩晕、耳鸣、呕吐、身体极度不适,一晚上更是惊人的连续上了24次厕所。那一夜可谓是彻夜难眠,苦不堪言。一个人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不经极度地思念家乡和亲人。

2018年6月30日,我们正式到达金阳后,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这里生活设施极其简陋,无商店、饭店、农贸市场;不具备洗澡、理发等基本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差、出行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弯急路窄;海拔高、雾大、能见度低、随处可见塌方落石和泥石流,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与彝族老乡差异很大。很难吃到新鲜蔬菜,饮食长期以土豆、酸菜、荞馍、坨坨肉为主;语言不通,交流存在障碍,工作开展困难;气候环境恶劣。更令人担心的是,我所驻(打古洛)村是感染艾滋病和肺结核的重灾区,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存在很大的风险。

克服困难,转变角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正如毛主席诗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体现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品格;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能激发共产党人奋斗的豪情。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是党和人民的嘱托。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没有选择退缩和抱怨,而是不忘来到凉山帮贫扶困的初心,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担当。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们不断克服生活困难和语言障碍,迅速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俗,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之中。

履职尽责,真帮实扶,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1、深入走访调查:问致贫原因、看生活环境、询收入来源。到达的第三天我们在当地村组干部的带领和陪同下,亲临现场到村到组到户了解掌握我所驻(打古洛)村的基本情况。通过将近半个月的入户走访,我详细地摸排了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和生活开支等情况。同时还调研了他们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通过调研我了解到,打古洛村有农业人口1490人,352户,贫困人口996人,贫困户236户,贫困发生率67%。在入户走访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贫困户阿库里坡家。他们家共6口人,膝下有三儿一女,女儿已23岁、大儿子20岁、二儿子15岁、小儿子13岁。一家6口挤在一间不足30平米的土胚房中。屋内4张小床紧挨在一起,房间矮小破旧、阴暗潮湿,没有电灯,没有衣柜、橱柜,更没有灶台。屋子正中有一个原始的火塘,这就是他们煮饭的地方。屋内摆满了杂物,堆放着生产用具以及牲畜食用的草料。门前就是牲畜拉的粪便,不管是天晴下雨都无从下脚。他们没有固定的厕所,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厨房,家里的一切都显得凌乱不堪。过惯了现代生活的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无法相信还有群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想着白天走访的贫困户,我的心中泛起无限的感慨。在我们走访的贫困户中像他们家这种状况比比皆是,他们贫困的程度绝非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够想象出来的。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与冲击;也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对彝族群众的贫困生活感同身受;才能从内心里产生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动力!

2、通过走访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数据进行梳理并分析致贫原因。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泛,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是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尽管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山坡上放满了牛羊,但是直接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传统农牧业很难有丰厚的收入。

四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这里有走不完的山路,由于交通闭塞,只能靠人背马驮,远输成本高、产品价格低。

五是发展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该村绝大部分人思想保守、自身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很多人宁愿苦熬也不苦干,他们已经习惯了救济,习惯了等待。

六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我村成年人中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也没能掌握一项劳动技能;他们既不懂汉语,也不能通过彝语获取现代知识、信息和技能,导致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隔膜以致产生种种冲突,目前仍然生活在传统原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

七是婚丧嫁娶攀比之风盛行。婚丧嫁娶中出现的高价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

八是多生超生现象突出“一些深受高额彩礼之害的家庭,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回收高额彩礼来减少经济损失。一些“有子无女”“多子少女”家庭想方设法超生女儿,用女儿出嫁的彩礼换回迎娶儿媳的彩礼,层层转嫁经济负担,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导致恶性循环。

3、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要想取得扶贫成效,就必须先得从思想上拔掉贫困户的“穷根”,着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幸福,以确保做到扶贫先扶志。于是我们就见缝插针通过入户、坝坝会、农民夜校、党建月会等方式给群众宣讲政策、进行移风易俗教育、卫生知识培训、禁毒防艾宣传、讲解种养殖技术、让他们能接收更多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使其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头脑和勤劳双手改变贫穷的现状。

村容村貌整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村容村貌整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然而当地村民们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存在随地乱丢垃圾和随地仰卧的不良习惯,他们或躺在路边,或躺在房前屋后;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有的是人畜混居;畜禽的粪便、污水、堆积在地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臭气熏天。面对这种脏乱差的严峻形势,我们积极开展了“卫生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倡导村民从洗手、洗脸、洗脚、洗澡、洗衣、叠被开始,从收拾庭院做起,逐步摒弃陈规陋习,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摸清该村实情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富民产业。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根据本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环境适宜发展种养殖业。该村目前以畜禽养殖和种植秋蔬菜为主,我村培育了养殖肉牛适度规模户5户;养殖绵羊适度规模户8户;今年6月我村已发展青花椒种植50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的实用技能,激发内生动力,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养殖、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截止目前我村举办了8次技能培训班,前后共计320余人参加,让一部分贫困户真正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依靠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在开展扶贫工作一年以来,本人积极投身到打古洛村精准脱贫事业中,在驻村工作队长的组织带领下,扎扎实实开展了以下工作:主动参与了“清卡”行动、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全民健康体检、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佛山务工动员摸底、“易地搬迁”、彝家新寨、农民夜校、政策宣讲、“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工作、捐资助学活动、贫困户信息采集及录入、填写帮扶手册和收支台帐等工作。

农口系统的千余名干部离开家园故土来到凉山,在自己的扶贫攻坚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好年华!他们正发挥着自己的技术和专长,让古老厚重的大凉山向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

作为农口人的我们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鲜明的态度,听党话,跟党走;要有百倍的信心和千倍的努力,欲与天公试比高;要有不胜不休的为民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要有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勇立潮头数风流。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深感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努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树立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切实做好承担的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奋斗,彝区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与付出,三年后的今天,凉山必将会有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必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向凉山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农业系统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