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朱雪黎

成立一年多,成功研制并发射8颗AI(人工智能)卫星;今年1月A轮即完成近亿元融资,目前估值近10亿元;上榜中国航天企业30强,跻身中国科协“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前10强……11月27日,走进位于成都菁蓉汇的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展厅里的一串数字折射出这家民营商业卫星公司的“火箭速度”。

一年发展轨迹

•2018年5月成立


•截至2019年8月,顺利完成5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8颗AI卫星


•团队从最初的5人增至近百人,目前已成为国内员工人数最多的商业卫星公司


•已完成天使轮和A轮融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目前估值近10亿元


•从投资方提供的孵化器办公间,到千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再到规划中的产业基地和卫星工厂……


•连续两年上榜中国航天企业30强


•2018年到2019年,从中国科协“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前50强升位至前10强


从破壳到初生,国星宇航跑出“火箭速度”的秘诀是什么?

用互联网思维创业的“硬核科技”公司,圈钱不烧钱

“今年三季度,我们已实现了盈亏平衡。”时隔一年多,再次见到国星宇航高级副总裁赵宏杰,他底气更足了。

在他看来,航天产业自带高投入高风险基因,而对商业航天企业而言,商业排第一位,航天排第二位。“企业第一位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健康活下去。”

借助互联网思维去获得投资,圈钱不烧钱,迅速实现企业的造血功能,是国星宇航快速成长的秘诀之一。

2018年5月,五位来自卫星研发、应急救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资深从业者,看准商业航天前景和遥感卫星产业的现实“痛点”,开启全新创业之路。体制内从事航天研发多年的赵宏杰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遥感卫星,只相当于带了双眼睛上天,碰到不好天气,拍回来的就是无效影像,就像胶卷相机时代必须要冲洗出来才能知道拍照时是否有人闭眼。“赵宏杰说,传统遥感卫星至少需要提前一周下达任务,如果传回的影像云雾量超过50%,就需要再等一周,等卫星重飞一次。“能否发射更多的卫星,让每隔小时都有卫星从我们头顶飞过,并且让星上具备识云辨雾的能力呢?”

创业种子,从这里萌芽。赵宏杰说,国星宇航希望建立一个包含192颗“星时代”AI卫星的星座,建成后可实现小时级的更新。同时,让每一颗卫星都带着“眼睛”和“大脑”升空,能在星上完成智能识别、筛选,从而提高响应效率,节约传输成本。门槛高、技术硬的AI卫星,也成为这家“硬核科技”创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技术人才和商业前景,企业发展更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时下火爆的互联网创业的融资模式被科学借鉴。带着技术、数据和“故事”,这个“硬核”的创始团队不但叩开了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星河控股集团、万科等众多知名投资方的大门,还赢得了电科投资、成都新经济天使投资基金等多项本土投资和支持。

如今,国星宇航已完成了5次太空任务,并成功发射8颗AI卫星。借助现有卫星和强大技术能力,开拓出的城市之眼、交通之眼等多个产品已服务于全国多个城市管理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卫星图像可以轻松检测到在地面无法看到的违搭违建,地面沉陷等。”赵宏杰说。

也正是这些市场开拓,让国星宇航很快具备了“造血”功能,实现盈亏平衡。“当然,融资还要继续。”赵宏杰指着品牌墙上的展示的一排投资方名牌说,很快这里又将更新一批。“A+轮融资已启动,届时企业估值将达10亿元。”

这还不是终点。按照国星宇航计划完成192颗“星时代”AI卫星星座的研制及发射组网的目标,需要的资金规模将在20亿元左右。

力争2022年左右成功冲击科创板,国星宇航进门的电梯口悬挂起的一张倒计时牌,透露着这家创业公司争分夺秒的紧迫感。

用造手机的方式造卫星,希望开启大众太空时代

融资、上市,只是手段,对国星宇航而言,更大的梦想是希望真正开启大众太空时代,让人人都能用上太空中的卫星

我国鼓励商业航天发展,基本锁定遥感、导航、通信三大领域。但相比导航和通信,国星宇航选择的遥感赛道,尽管瞄准的行业痛点,但却缺乏天生面向大众推广应用的场景。“如果只有行业应用,缺乏大众应用,就很难撬动这个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这是不少行业人士的共识。

“大众究竟可以借助遥感影像干些什么?”国星宇航推出的一款名为“直播地球”的客户端近期已正式上线,推出了类似可随意推动图片,查看一个地点现状和过往的“闪图”等功能。“更多的探索也还在进行中。”赵宏杰说。

不同的运营模式,也改变了卫星研制、发射的各个环节。“我们在尝试用造手机的方式造卫星。”在国星宇航今年6月新落成的办公室一角,赵宏杰轻轻一点手中的平板电脑,一块原本是屏幕的智能调光玻璃后,就出现了一个总装测试车间。“和手机组装一样,这里目前已可以实现年组装20颗10公斤级卫星。”而更大的批量化、智能制造工厂也正在紧张选址之中。

用造手机的方式去造卫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降低成本,适应快速更新迭代的应用需求。“传统卫星为保障超长在轨时间等,一半都会采用顶级的航天级材料。”赵宏杰说,对他们这类商业卫星公司而言,是否能在轨运行十年以上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快速响应需求,保证一直使用的都是最新的技术。“用造手机的方式去造卫星,未来的卫星也可以半年就更新一代。”以国星宇航正在不断更新迭代的AI卫星模块为例,识云辨雾只是第一步。后续,它将能对特定目标进行智能识别,并直接传回客户需要的“答案”,而不只是一张张影像。

诚如国星宇航“直播地球,开启大众太空时代”的品牌标语,大众太空时代尚未到来,更多探索值得期待。



企业家说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宏杰:


从体制内走出来从事商业航天,还是遇到了很多未曾预想到的困难。商业航天、商业卫星未来可期。过去,这个赛道技术、人才、资本等高门槛,曲高和寡。好在,现在好的苗头已经出现,资本和大众都对此充满期待。


我们希望能用完全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在四川、全国甚至全球建立起一个卫星制造和运营的生态圈,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期待能更快产生出很多爆款应用,就如同导航应用领域延伸出的滴滴、摩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