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伍力  文\图

毛肚、黄喉、蹄筋、鱿鱼……这些川人吃火锅必备的泡发食品,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通过违规添加烧碱、甲醛等实现防腐和增重。“食品采样后送来检测后,15分钟就能出结果,准确率达90%以上,提升打击效能。”成都市公安局食药环犯罪侦查支队综合大队负责人说。

什么样的“黑科技”在助力公安机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12月3日,记者来到成都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探访我省公安首个食药环快检现勘实验室。

进入实验室内,快检员张一凡正在操作一台全光谱食品快速检测仪。张一凡告诉记者,该仪器利用分光光度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各类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物质,如甲醛、吊白块、亚硝酸盐、农药残毒等。“采样之后,通过浸泡、煮沸、粉碎、过滤等前处理,再把样品放入仪器,根据项目进行检测,很快就能出结果。”张一凡说。

据了解,该实验室由警方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食药环犯罪研究中心、检验机构合作,探索建立“警、校、企”环食药犯罪协同治理机制,于今年7月正式运行。“目的在于增强自主发现线索能力。”支队综合大队负责人介绍,以往涉及的食药环案件,由于缺乏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大量案源只能依赖行政部门移交。“实验室建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发挥侦查职能,直接查处案件。”该负责人透露,实验室运行以来累计收集近800条数据,线索转化率达10%。

配合技术支撑,食药犯罪侦办的机制瓶颈也在突破。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出《污染环境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规范涉环案件扣押柴油先行处置机制》等,并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通过细化完善专人联系、季度联席会议和案件线索双向移交等制度,实现信息联享、情势联判、执法联动。

从7月开展“昆仑”行动以来,成都公安先后破获“8.8”污染环境案、“8.21”制售假药等违法犯罪案件190余件,打掉窝点80余个,打掉团伙5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8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