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评论员 刘志杰

成都市温江区通过推广“社八件”,即“组织提领口、居民大动员”,实现每个村(社区)都拥有一套发展治理思路,创作一枚LOGO标识,传唱一首社区之歌,议决一部社区居民公约,新推一批社贤人物,孵化一个功能型社会组织,建成一个楼居院示范点位,塑造一处特色市民中心,让邻里关系热络起来;万源开通“清风直通车”,与群众面对面中,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事”……近日,本报报道了我省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方法,引发公众关注。实践证明,要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就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善于组织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

基层治理中一些地方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群众参与,要么政策执行不透明,群众不知道;要么是政策方向有偏差,无法真正解除痛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这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指明了方向。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温江“社八件”、万源“清风直通车”等鲜活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基层干部要当好组织者,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善倾听、善请教,重点解决“人心”的问题,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搭建参与平台,及时了解基层难点,提升治理效能。

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让干群心往一处使。基层事务繁杂,群众诉求不一,如果总是说不到一块儿,或不愿参与,工作自然很难开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基层就必须解决“人散心散”的问题,让群众拥有主人翁意识,凝聚建设家园的情感,积累建设家园的互信,养成建设家园的责任。这里,文化建设、情感联络就至关重要。基层干部要善于引导群众组织各类活动,如教育、节庆、公益等等,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凝聚情感;也要制定社区公约、村规民约,统一文化认同和制度约定,在意见不一致时有“拍板机制”。如此,才能把“散沙”凝聚成基石,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搭建参与平台,要尊重群众,善于倾听,让群众有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最起码的,基层有什么政策,群众有权知道、也有权监督。进一步说,群众有什么愿望和不满,他们有渠道发表意见;要让他们有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些意见必须要得到干部的反馈,形成长效的干群互动、政策互动机制。例如“清风直通车”、各地的院坝会,都给群众提供了反馈建议的平台,但关键是要注重解决问题,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感、成就感、获得感。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还要有意识培养群众参与的能力,要注意团结、发掘、培养有能力的人才、凝聚乡贤力量,更好地影响广大群众愿意且能够有效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让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同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发展优势,给群众带来“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