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芮菱 川报观察记者 李寰

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研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办学品质以及提升师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对外交流自信,12月2日,“基础教育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基于国际理解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论证会在成都举行。

据悉,今年5月,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而此次授牌的“基础教育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正是组织与开展实验区人文交流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

“首先,我们将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人文教育,培养人文交流理念,提升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能力,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研究;其次将围绕中小学中外人文交流内容、形式、策略进行研究;此外,还将对中小学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经验做法、成效评价 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授牌仪式上,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李全对基础教育人文交流工作的开展做了发言。

在随后的《基于国际理解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论证会上,各专家就中小学如何创建中外人文交流的课程化体系、提升办学品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沈鹏认为,应该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引领中外人文交流的理念,紧抓“课程建设”,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小学中外人文交流课程体系。

“在加强课程建设中应注重课程评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熊梅表示,“在课程开发、设计时,应制定一套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来测量课程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影响,从而来判断课程的有效性。”

“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成都教育对外交流水平,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打造成都教育对外交流品牌。此外,还望助力建设业务水平精湛,对外交流能力突出,具有全球视野、全球思维的教师队伍。”沈鹏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该课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激活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