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8月2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文艺评论事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指导和促进我国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意见》指出,要“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要“倡导‘批评精神’,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这些意见都切中当前文艺评论的脉搏,指向准确,对我们从事影视评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当代中国最大众化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文艺样式,影视在当前大众的精神消费和文化娱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构建中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影视艺术生产和文化产业繁荣活跃的当下,影视评论也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毋庸讳言,影视评论也存在着《意见》中指出的阿谀奉承、庸俗吹捧、刷分控评、资本导向等许多问题,显然,“捧杀”和“棒杀”都不是科学的影视评论,我们需要的是《意见》中指出的建设性影视评论。

建设性影视评论需要有独立平等的批评立场和鲜明的问题意识。批评者只有遵从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美学立场,不受外部影响,认真分析影视作品,坦率指陈作品优劣,讲真话诉真情求真理,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也才能发挥对影视创作的正面影响力。失去公信力的影视评论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对影视评论的声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到读者的唾弃。这方面的惨痛教训,这几年是时有发生的。同时,高质量的影视评论离不开鲜明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评论者将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置于艺术、文化、社会的多元维度中加以考察,发现和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也就是说,影视评论除了需要对影视文本进行详细的解剖阐释之外,还需要联系更广阔的语境对其加以分析评价,即使是单篇评论,也需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比较视野,形成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评论。我们从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先生的很多评论中就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无论是他的名篇《电影的锣鼓》,还是与年轻演员张瑜的通信,都是如此。其评论不仅让创作者认可受益,读者读了他的评论,也在对被评论对象有了新认知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启发。因此,只有专业权威公正的影视评论才能形成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建设性影视评论需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寻求共识的追求。须知,影视评论是公器不是私器,批评中个人的审美取向无疑是可以表达也必然会被表达的,但不应借此因为个人私利或某些关系拉踩特定作品。影视评论也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批评技巧和批评火力而不加克制的语言倾泻。影视评论的目的是帮助作品和作者,应该坚持与人为善的基本态度,发扬同理心、同情心、包容心,与作者作品一道进步成长。在这个基础上,影视评论还要追求推动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哪怕是有限共识。这就需要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有一说一,不胡乱扣帽子贴标签。这一点,对今天网络媒介语境中大量广泛存在的博眼球式的“标题党”以及意见对立极化“互撕”等情况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建设性影视评论需要明确健全的评价标准和对古今中外文艺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影视评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影视评论的出发点,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影视评论的基本标准。影视作为技术和艺术都是西方国家发明的,影视艺术的基础理论也基本上是西方研究者奠定的。因此,影视评论不可避免地要吸收西方影视理论的思想资源。但同时,中国影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和中国文化、中国现实、中国艺术进行深入互动,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些很难用西方理论进行阐释。比如费穆的诗电影和我们的电视连续剧等,都不能完全从西方理论出发进行有效阐释。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精神,淘洗和重新激活民族传统文艺批评的概念范畴和体系,在古今中外交融的当代视野中进行转化创新,使之成为对中国影视审美的有效阐释工具,继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艺术悠久和丰富的门类发展,诞生了大量诗论、词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资源,提出了一系列蕴含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心理的概念体系,如气韵、风骨、境界、虚静、性灵、清新、言意、黑白、疏密、兴观群怨、赋比兴等,也提出了“文以载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心正笔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功夫在诗外”等命题,还建构了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古典文艺理论体系,我们应在影视批评实践中对这些资源进一步继承学习和创新转化,从而为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影视评论提供理论工具和话语表达。

建设性影视评论需要重视新媒体平台,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有效互动。影视是大众文艺样式,从一开始就与观众紧密相连。因而大众对影视的评论分析也从一开始就与其相伴。当然,在早期发表渠道有限和观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特定阶段,从事影视批评的主要还是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校从事影视教学研究的老师是影视批评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都是如此,影视评论的话语权也相对集中。但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广泛普及以及观众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后,影视评论的文体形式及其参与主体都变得极为广泛,影视评论的话语权也变得逐渐分散,微博短评、图文评论、视频评论、弹幕评论、打分排行等新型评价方式和微信公众号、豆瓣、猫眼等大众评论平台影响力日趋显著,甚至成为影响影视作品票房或收视率的新指标。而专业性的影视评论则局限在圈层内部,影响力难以触达更广泛的读者。因此,建设性影视评论必须要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让专业性的影视评论能破圈传播,与大众影视评论形成良性沟通和互动,共同促进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和产业健康发展。因此,专业性影视评论应提倡将理论活化,探索新媒体表达方式,以加强影视评论对读者观众的思想引领和审美引导。

总之,新时代影视评论要按照《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追求,以建设性的姿态寻求建立影视创作和影视消费之间桥梁纽带,主动作为,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影视艺术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高质量的影视文化产品,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奉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1年9月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