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可以选择熟悉舒适的环境,却甘愿背负压力直面挑战;本可以选择陪伴父母妻儿,却甘愿远离亲人坚守他乡;本可以选择恬静淡然的人生,却甘愿燃烧自己奉献他人……他,就是我区援彝干部曾柱铭,一个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助力凉山州雷波县脱贫奔康的第一书记。

2018年,为进一步深化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坚决打赢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我省出台省内对口帮扶实施方案,根据相关部署,省内7个市、35个县(市、区)对口帮扶藏区彝区45个贫困县(市、区)。同年6月30日,来自成都市熊猫路小学的教师曾柱铭积极响应号召,与成都市华建学校教师谭军、成都市实验中学教师朱伟一起奔赴凉山州雷波县、昭觉县、越西县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

在凉山州,曾柱铭最开始被分派到雷波县箐口乡蕨箕村担任治毒、治愚、治艾滋、治超生的“四治”专员,后来由于工作出色,他被雷波县委组织部任命为雷波县箐口乡白岩沟村第一书记。从体育教师到驻村队员再到第一书记,曾柱铭每次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在援彝的道路上,他一直用“心”诠释责任,用“行”实践担当。曾柱铭曾说,驻村的每一天他都记忆深刻,热过、冷过、饿过、险过,但不论怎样苦、累、险、难,自己都不曾忘记来此的初心和使命——帮助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当地老百姓与全省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奔小康。

感恩社会关怀 主动请缨奔赴脱贫一线

曾柱铭,今年35岁,去凉山州前一直在成都市成华区熊猫路小学任教。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夺取凉山州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号召后,他主动找到学校,请求前往凉山州帮助当地百姓脱贫。“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位去丹巴县扶贫的教师,她经常给我们分享她的扶贫经历,我当时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这些贫困地区,尽我的能力帮助当地村民。”曾柱铭说,他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受过很多帮助,现在他想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其他人。

只是,他的这些想法,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家人的支持——父母上了年纪,孩子刚上小学,妻子上班也忙碌……各种情况都不“允许”他去凉山。

“交了申请表后,我就回家给家里人做工作。”曾柱铭说,当天晚上,他给父母妻儿表明了自己想要去凉山扶贫的决心,7岁的儿子哭着不让他去,他就给儿子看凉山州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图片和视频,让孩子知道有更多人需要爸爸的帮助;父母不同意他去,他就苦口婆心地给父母讲自己对凉山的所见所闻,请求父母同意……经过劝说,家人终于理解了他的这个决定,同意他前往大凉山。

2018年7月1日,对曾柱铭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背上行囊,告别亲人,踏上了援彝之路——奔赴凉山州雷波县,担任箐口乡蕨箕村“四治”专员。

雷波县箐口乡地处金沙江边,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脱贫对口帮扶县。曾柱铭的驻地蕨箕村是国家深度贫困村,位于海拔2000米的大山上,村里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记者了解到,蕨箕村的面积为7.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87户782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2%,贫困户有56户共271人。从踏上这土地的第一天起,曾柱铭就勇于克服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等困难,迅速理清工作思路,全身心投入到援彝工作。

苦口婆心做工作 让7个辍学孩子回校读书

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代课教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踏上了寻找辍学学生的艰难路。在凉山州,“这条路”曾柱铭也走过。让村里的孩子们都上学读书,是已为人父的曾柱铭的一个心愿。刚到蕨箕村,他就对村里的适龄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挨家挨户了解村里孩子的上学情况。

曾柱铭告诉记者,在凉山的一些贫困村,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不少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当地一些人认为读书也没有出路,不如早早辍学在家里放牛、放羊、割猪草,为家里减轻负担。

今年15岁的商曲,小时候父母双亡,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017年时,由于想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刚上初一的她选择了辍学,在乡里的一个火锅店打零工补贴家用。曾柱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村里的干部三番两次去商曲打工的火锅店,劝说她继续读书。“曾老师给我说,读书是一条好的出路,可以去大山外面的世界看看。如果不读书,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大山。”商曲说,曾老师的不放弃使她重燃了读书的想法,她决定用读书来改变命运。

商曲的工作“做通”了,还有商曲爷爷奶奶需要说服。曾柱铭告诉记者,第一次到商曲爷爷家时,被老人家赶了出来,老人家还以死相逼,不让他孙女去读书。徒劳而返后,曾柱铭开始换位思考:“我了解到老人不想让孩子读书的原因,一个是老人觉得孩子读书要花钱,另一个就是孩子出去读书了,家里没人照看。”找到了老人的“心结”,曾柱铭就“对症下药”:他和商曲之前就读的学校一起为商曲推荐了一所职业学校,并帮助她申请了助学补贴。随后,曾柱铭又再三登门拜访,让老人家放心,说孩子读书不需要花一分钱,还有生活补贴,而且帮扶工作队也会随时关注她在学校的情况,绝不让孩子在学校受委屈。曾柱铭的坚持感动了老人,最终同意商曲继续上学。如今,商曲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职业卫生技术学校读书。她告诉记者,她会努力学习,以后当一名护士,用实际行动报答曾老师等好心人的帮助。

“在凉山州,我看到过很多曾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辍学的成年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便缺少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必要的工作技能,即使在家附近的市县打工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曾柱铭说,他不希望凉山州的“下一代”面对同样的困境,所以他努力让每一个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据悉,在曾柱铭和其他干部的坚持下,当地7名辍学孩子全部返回学校读书。现在,蕨箕村没有一个适龄孩子辍学在家。

帮助销售农副产品 累计为村民创收20余万元

每年9月,碧绿的核桃挂满枝头,成为蕨箕村的一道风景线。但是,村民金顺元却无心欣赏这些美景,他更忧心家里核桃的销路。在蕨箕村,家家户户都种植核桃树,每年全村都会出产5万余斤核桃。往年,金顺元家的核桃要想拉出去卖,得租一个面包车拉去乡里,每天租车费用就得200元,有时候来不及拉出去卖,核桃淋了雨就烂在地里,村民不得不将核桃打碎喂猪。

去年9月,曾柱铭了解到核桃滞销的困难后,他向区教育局和熊猫路小学汇报了相关情况及自己的想法: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宣传、购买和开展网络营销推广等方式,发动社会力量购买蕨箕村的农副产品,以购代捐解决老乡们的燃眉之急,增加蕨箕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据悉,去年以来,在区教育局和熊猫路小学的广泛发动下,十多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以购代捐活动,累计帮助村民销售核桃6万余斤,为村民创收超过20万元。

“我家每年都要产2000斤核桃,前两年核桃卖不出去,我们也懒得管,好多核桃掉地下都没人去捡。去年曾老师来了后,帮我们卖了好多核桃出去,今年我家的核桃也全部都是曾老师帮忙卖出去的。”金顺元告诉记者。

除了核桃,在蕨箕村,玉米也是主要农作物。今年,巫洛波家里的玉米实现了大丰收,屋前屋后全都挂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而这些,都得益于一包改良的玉米种子。去年秋天,曾柱铭在村里帮助村民收玉米,细心的他发现,村民们虽然种植了大量的玉米,但收成却不是很好。

他经过调查后发现,当地一亩地最多产400余斤玉米,于是他将当地的玉米种打包送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请求专家帮忙改良品种。今年初,一批经过专家改良的玉米种分发到村民手中,出于对曾柱铭的信任,大家都播种了改良版玉米种。今年秋天,看着一棵棵杆子不高却硕果累累的玉米摇曳在田间,巫洛波和村民们都笑开了花。巫洛波告诉记者,改良后的玉米种一亩地能产1000余斤玉米,村民们今年的玉米产量都翻了一番。

在蕨箕村期间,曾柱铭还协助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建立竹鼠养殖小农场2家,名贵中草药重楼种植3家;帮忙销售村集体养的土鸡、蔬菜、腊肉等农副产品,促其增加经济收入20万元;每月都和全体村民一起美化房前屋后环境,号召大家勤洗手、洗澡;召集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各界爱心人士给村幼儿园以及贫困户捐赠教学用具、体育用品、饮水机、书刊、玩具等物品……很快,蕨箕村的“四治”工作就有了新起色,扶贫工作也有了新突破。2018年底曾柱铭被雷波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综合帮扶队员。

“临危受命”第一书记 上任不到一月摸清民情村底

今年9月中旬,原箐口乡白岩沟村第一书记因病不能继续驻村,为保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延续性,确保工作有力推进,必须尽快挑选一名援彝队员接任。谁最适合这个职务?曾柱铭。

箐口乡人大主席钱绪敏说,曾柱铭到箐口乡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一有时间就深入到群众家中,与群众、村组干部交流调研,竭尽所能帮助当地百姓拔掉“穷根子”,而且成绩有目共睹。担任第一书记,他再适合不过。于是她向箐口乡党委、政府推荐了曾柱铭。最终,曾柱铭通过考察,被雷波县委组织部任命为箐口乡白岩沟村第一书记。

临危受命担任第一书记,对曾柱铭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到村第一天,他便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情特别是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倾听百姓心声,收集群众意见。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详细记录着白岩沟村每家每户的人口、耕地、收入数据及村民合理诉求;在他位于村委会的宿舍里,墙上贴满了村情介绍、贫困户信息、七类重点人群收入汇总表、户在人不在名单……上任不到1个月时间,他已经将这些全都熟记于心。

“白岩沟村耕地面积1270亩,林地面积7080亩,草地面积2047亩。村辖3个村民小组100户419人,其中男211人、女208人,残疾15人,低保34户138人……”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村里情况时,曾柱铭如数家珍、脱口而出。他告诉记者,只有掌握了最真实的资料,把村里的生产生活状况、民风民俗、民情民意等摸得一清二楚、了然于胸,才能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曾老师来我们这里快两个月了,我就没看他休息过。村民‘打院坝’,他拿起锄头就去帮忙;村民加固房屋,他就帮忙联系钢筋水泥店家;村民说茶叶卖不出去,他就想方设法找销路。”白岩沟村支书谢吉磊说,以前,他不了解第一书记是干啥的,但是曾柱铭来了后他知道了:“啥都要干就是第一书记。”

在这位第一书记的住地,记者看到了他的全部生活和办公用品:一张木板床、一个简易布衣柜和一套办公桌椅。然而,这样的环境却是曾柱铭住过的比较好的地方了。曾柱铭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他租住在村民的瓦舍里,房屋漏风、漏雨,屋里棉被经常潮湿发霉,后来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他便搬到村委会空闲的一间屋子里,现在吃、住、工作都在村委会。

在他的宿舍一角,两箱方便面尤其引人注意,村委会没有厨房,他吃得最多的就是泡面。有时候找不到开水泡面,他就吃干面饼。在墙角边,记者还发现了一把铲子、一把镰刀、一根探路手杖、一双筒靴,山里道路泥泞崎岖,还经常会遇见蛇、蚂蟥等,这些工具就成了曾柱铭每次上山下乡的必备物品。

如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曾柱铭始终未向家人吐露一言半语。曾柱铭说,三年援彝路,他还没走到一半,不想家人过多的为他担心,以后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奋战,努力通过自己的汗水、心血,为彝族人民脱贫奔康。

记者手记

“在这里三年,我能做些什么?三年后,我能给这里留下什么?”2018年7月5日,刚到凉山州的曾柱铭在微信上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如今,曾柱铭已经在凉山州脱贫攻坚路上奋斗了一年零四个月,当初发的两个疑问也有了初步答案:防艾、控辍保学、禁毒、搞产业、促增收……他用实际行动在回答“能做什么”。

“曾老师在大热天时给我们‘打院坝’,累得汗水直流。”

“我们村曾老师家家户户都走访过,哪家啥情况他都晓得。”

“我家今年产的2000斤核桃,全是曾老师帮忙卖出去的。”

“一到寒暑假,曾老师就给我们补课,教我们新知识、给我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

在采访中,村民用最朴实的话语帮曾柱铭回答了“能给这里留下什么”:在村里,他留下了走村串户宣传惠民政策、规划产业脱贫项目的身影;在村委会的暑假班里,他留下了教孩子们学习知识、知晓新鲜事物的身影;在田间地头,他留下了和彝族同胞们一起汗如雨下的劳动的身影……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曾柱铭在凉山州还会做更多事,留下更多的身影。与此同时,我更相信,通过无数个像曾柱铭一样的援彝队员的真心付出,通过凉山人民的努力,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必将取得全面胜利,全体彝区同胞必将和我们一起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周雪梅

来源:成华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