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曾东平

流沙河先生还是参与创办《川西农民报》的元老之一,曾与报纸编辑工作结下不解之缘。1950年10月至1952年间,他在四川日报的大院内工作了一年多时间。

据流沙河先生几十年的挚友、当年的同事介绍: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是1952年9月1日创刊的,当时是合并了《川西日报》《川南日报》《川北日报》《川东日报》。主要办公场地还是沿用了《川西日报》在成都市红星路二段这一带的办公建筑。

而《川西日报》是中共川西区党委的机关报,1950年元旦创刊的。到了1950年秋,为了面向农村读者作好宣传,特意创办了一张《川西农民报》,是一张四开小报,每周两期,派当时的《川西日报》副刊部领导、著名作家西戎(与马烽共同创作了名著《吕梁英雄传》)去担任《川西农民报》编辑部主任。

西戎在编辑《川西日报》副刊时,就对作者流沙河颇有好感,于是向报社申请,把流沙河调入《川西农民报》当编辑。在流沙河报到前,西戎其实有些担心,因为看到过流沙河以一笔漂亮的毛笔小楷撰写的文学作品,他还以为流沙河是一个半老夫子。谁知一见面,见到的是一个19岁,个头较高、清秀英俊的小伙子,还是正在四川大学农化系读书的大学生,西戎喜出望外。

在《川西农民报》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流沙河和其他编辑一样,工作任务繁重,要把基层的来稿反复删改,甚至要把它们改写成农民通俗易懂的俗话。当时的群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各地会有专门的读报员,读报纸上的文章给大家听,而《川西农民报》作为《川西日报》的农村版,也在选读之列。

当时《川西日报》的工作地址,就在今天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院内,而《川西农民报》的办公地址,在隔着红星路的对面,现在红星路二段7号的川报宿舍那个位置,是一个小院。流沙河除了编稿,还会写小说在《川西农民报》连载,显示出过人才华。

1952年,西戎调职,去了四川省文联,主编《川西文艺》,爱才的他,也把流沙河调到了省文联担任创作员。流沙河是最崇拜小说家契诃夫的,到了省文联后,能更好地创作诗歌与小说。

1952年8月31日《川西日报》终刊,《川西农民报》也随之终刊。继之的是9月1日创刊的《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四川农民报》后来由每周两期,发展到每周三期,隔天一期,每周六期……报纸名字也就改成了《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