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梦琳
2009年开始,流沙河在成都图书馆开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系列公益讲座,每月一期,从庄子讲到诗经,从唐诗讲到宋诗。耄耋之年的流沙河深居简出,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拒绝了很多社会活动,但这一项,却一直坚持,直到2019年初,因为身体原因,才不得不停止。
2017年底,记者曾前往流沙河家中采访,听他“摆一摆”这么多年开讲座的事情。流沙河住在成都南门一个小区里,采访在他家中阳台上进行,他常常半躺在那里的一个椅子上看书。因为视力下降严重,已不能见强光,阳台上种着不少绿植,冬日暖阳透过绿叶投洒下来,“正合适读书”。
摆在他手边的书,大多都是古籍专著,其中包括一本《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双行排版,字体特别小,上面放着一个放大镜。流沙河就是靠着这个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旁边,还有他做的笔记,纸上写得密密麻麻,一般人不太看得懂。
流沙河讲传统文化,从来不照本宣科,反而是十分幽默有趣,用大众、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但信息量却很大,让人特别有收获。摆谈中,流沙河一再向记者强调,不管是讲庄子,还是讲诗歌,很多人以为的新解内容,其实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开倒车”,从他古籍中考证获得的。也让记者再一次见证了他超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诗文地理、经史百家信手拈来,天文科技、生物化学等也涉猎不少。
约访时,流沙河嗓子有些发炎,说话声音沙哑,发音困难,原本约定半小时的采访时间,却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讲到兴头处,流沙河不自觉地提高音量,精神也好了很多。整个采访中,他喝了好几杯热水,记者问是否需要休息一下,流沙河手一挥,“没的事没的事,我的嗓子好久了,一直都这样。”正如他讲座时一样,常常超出时间,工作人员担心他太累,才不得不去提醒他。
问及为何这么多年坚持做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流沙河的答案很简单,我是真的喜欢,传统文化也是真的很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