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革新的科技产品走出实验室,无声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在说科技改变生活?不,它早已融入生活。


如何不上门秒读千家万户用气量?如果以后开车不看仪表盘,看什么?成都交子之环藏着哪些“数字基因”?……近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10家2021年创新应用实验室,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四川日报全媒体实地走访这些实验室,联合策划推出“走进神奇的实验室”系列报道,打探这些“藏”在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成果。

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制图 甘翠

9月5日,周末夜,霓虹灯亮起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莫比乌斯环”五岔子大桥人气不减当初。距其数公里之外,红色的交子环上,漫步其上的人不计其数。一周前,交子环在夜色中惊艳亮相,和不远处的霓虹代言建筑双子塔一起,构成了烟火成都的城市意象——一双筷子一口锅,生活沸腾,市民安逸。

交子之环

在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建院”)的成绩单上,作为地标性建筑,五岔子大桥和交子环都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也令他们不断探索城市发展的前沿脉搏——“新城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全产业链创新应用实验室”入选成都第二批创新应用实验室,是其中综合度最高的。

这个城市信息模型,包含了建筑信息模型(BIM) 、地理信息系统(GIS) 、物联网(IoT)等技术,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城市信息模型,还有另外一个时尚名字:数字孪生,就是把现实世界在虚拟端进行映射,不仅包含几何形态,也包含信息数据,它可以服务智慧城市的各类场景。

交子环的诞生,即蕴含了数字逻辑。省建院设计师介绍,在交子环的位置,两条主干道相交,路口十分宽阔,商业也比较分散,不利于集聚人气。在做数据模型时,设计师发现这个区域距离交子双塔的位置,视角高度正好呈现出27°的比例。

在城市设计学中,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D/H=2、视角为27°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物,被认为是观察建筑物整体的最佳视角,“因此,我们想到了在此处创建一个能够多维度观赏交子双塔的都市文化地标、交子环。”交子环启用后,形成了一个圆形的空中连廊,观赏品质提升、商圈价值也飞升,赢得了多重效应。

在CIM命题下,省建筑设计师王初翀在新华公园的改造项目中,将数字逻辑与人本逻辑打通的探索却给了她许多不一样的思考。

新华坊智慧大屏

在为新华公园建模时,这个建于1993年的公园遗留了许多灯箱灯柱等,是把它们完全拆除,新建一个以数字设备为中心的全新空间?还是留下这些记忆载体、以有机更新的视角来加载设备,形成新旧融合的空间布局?

王初翀选择了后者:“数字城市的底层逻辑不应该是不计成本的拆旧建新。”因此她和工程队在旧布局里,寻找合适点位,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地去安装,就是想给重新开放后游园的人们一个印象:新华公园变得更好了,也留住了记忆中的样子。

图据新华坊

在人本逻辑的指导思想下,她又对新华公园方反映颇多的寻人难题进行了数字化设计。“过去,孩子走失了,家长很焦急,会马上找到公园全园播报寻人启事,然后没有方向地四处乱碰。”王初翀的设计思路是,将孩子的照片上传到管理后台,在底层数据库的每一个摄像头中搜索他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然后在这个点位外扩3至5分钟的区间内播报寻人启事、外放孩子照片,既快速精准地找到人,也避免打扰更多游客的兴致。

数字城市很宏大,为数字城市建模却需将大局与细节、当前与长远、功能与景观、科技与人文、效率与安全等诸多方面打通考虑,对建模设计师来说,考验巨大。

围绕着实验室的目标,省建院联合了四川万物数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佳华物链云科技有限公司两家生态圈企业一起攻关,瞄准全面迈向数字城市的三重融合——

新基建与新城建融合,将数字化技术、算力基础设施与装配式建筑有机融合,尽力实现人本化、低碳化、智能化;


物联网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与BIM、GIS等工程技术的融合,达到软件和硬件在底层技术的全面融合;


公共信息与CIM信息融合,使得数字城市有了“人”的数据,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同步孪生,生成智慧城市未来场景。

“我们非常希望实验室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技术,在城市数字转型的过程中,形成更多合力。”作为城市空间综合服务者,面对非常前沿、需要大力创新的时代课题,省建院的设计师们真切希望能够“扩圈”“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