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罗之飏 高杲 田姣 李欣忆 王成栋

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汇成为大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也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在实现“双碳”目标上,有哪些优势和短板,未来能在哪些方面发力?近日,川观新闻记者邀请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学者等展开圆桌讨论,聆听他们的意见。

特邀嘉宾

四川省林草规划院监测中心副主任 赖长鸿


四川大学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马光文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陈代文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赵金洲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院士联合会会长 刘人怀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 谭洪恩


四川环交所董事长 何锦峰


1

谈优势:

清洁能源优势突出,发展林草碳汇基础好,“双碳”技术创新优势明显


马光文:实现“双碳”目标,四川有两大优势:能源结构好,碳排放水平低。

四川是清洁能源资源大省、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历来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水电开发,有序推进三州和攀枝花光伏体系建设,凉山州风电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大力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推进工业燃煤燃气、燃油锅炉等电力替代。截至2020年底,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天然气产量都是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这是四川难以比拟的能源优势。

得益于丰富的清洁能源,四川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3%,比全国平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38%,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已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全省碳排放总量稳定在2.8亿吨左右,是全国人均排放量最低的省份之一。

同时,四川持续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单位GDP能耗0.5吨标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单位GDP碳排放约0.68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碳排放3.3吨,在十个经济大省中分别排位第六和第十。

赖长鸿:我省林业生态价值较高,森林碳储量巨大、碳汇价值可观,发展林草碳汇家底殷实。据测算,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碳量7000余万吨,累计碳储量超过29亿吨,可供开发造林碳汇、竹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土地资源分别达51万公顷、70万公顷、680万公顷,若全部实施碳汇项目,30年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3亿吨、1.2亿吨、8.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碳汇项目的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类别多而且可规模化开发。

陈代文:林草是自然界碳汇最大的储备环节。而我省林草面积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4,林地面积、森林蓄积位居全国第3位,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4位,是我国和世界重要的“天然碳库”。特殊的生态区位和林木资源禀赋,赋予了四川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优势。

何锦峰:森林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四川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是国内较早探索林草碳汇的省份,也是全国森林碳汇发展优先布局区。这对我省在试点探索区域性林草碳汇交易机制,协调林草碳汇产品进入碳市场挂牌交易积累了经验。同时,四川是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CCER累计成交量可比口径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这为我省林加快推进林草碳汇交易提供了基础。

四川碳市场除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外,市场主体类型完备、积极性高,政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力强,比如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及时全面地对碳市场相关政策深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加大对碳市场机制研究;省生态环境厅总体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市场相关工作,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体育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省国资委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省属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省林草局继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又制定出台了《四川省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将直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赵金洲:四川在“双碳”技术创新方面优势也很明显。最近几年,一批重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突破了“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比如在“碳减排”方面,四川建立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将加快四川在低碳天然气绿色勘探开发;在“碳零排”方面,研发地下油的制氢与高效转化等多项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研发太阳能驱动硫化氢制氢等技术领跑全国;在“碳负排”上,被认为最具潜力的减排技术之一——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四川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关键一跃。

2

说短板:

水电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林草碳汇还未完全产业化发展


谭洪恩:四川是水电大省,水电是我们最重要的清洁能源,但也存在巨大的“短板”。首先是弃水消纳的问题。短期看,今年我们弃水消纳的任务比较重,投产的发电装机比较多,将达到1600万千瓦,是近20年里最多的一年。

时间放长一点,“十四五”四川水电将大规模建设投运,目前核准在建的主要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3600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期将投运约3200万千瓦;同时新能源也加快建设,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目标约2000万千瓦,约为2020年的3倍。这就对清洁电能消纳提出了新的挑战。

马光文:水电是零碳资源,对四川建设双碳社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有四大贡献。首先,水电开发越多,对减碳的贡献就越大;第二,风电和光伏波动性较大,水电可以起到平抑作用,有利于风电和光伏的消纳;第三,四川是水电外送大省,对全国减碳大局具有积极贡献;最后,水电还承担电网调峰,对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大于火电。

但是,四川水电资源优势目前还没充分发挥。从硬件看,电源和电网还不协调,输电通道建设滞后,导致甘孜、凉山等地出现窝电(有电送不出)现象;从软件看,体制机制也存在不足。四川外送大量的水电,给东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减碳效益,但这部分价值资源输出地没有共享。目前电价形成机制是“倒推”,火电基准价-过网费=水电上网价,这里面没有体现出水电的减碳价值。我认为,四川应该软硬兼施,加大输电通道建设,向国家层面呼吁双碳政策之下新的电价机制,以此实现水电更大的价值。

陈代文:虽然林草碳汇是最经济、最环保、最可持续的生态固碳减排方式,但林草碳汇项目具有减排量产出周期长、监测复杂和开发成本高等特征。如何准确测算生态系统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如何做到科学准确的数据监测,如何发挥林草资源优势,提高碳的转化和消纳,这些都是难点和挑战。目前四川乃至全国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面临标准选择、模式确定、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挑战。

何锦峰:四川森林覆盖率高不等于可交易的林业碳汇量多,这是两个概念。既有的森林蓄积量只体现现阶段的固碳能力,只有新增造林面积或实施具有额外性的森林抚育经营,才能开发为可被市场交易的碳汇。这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计量、核算、检测、核证等工作,项目管理和监测的负责度较高,需要相关专业人才长期跟踪与服务,四川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话路径:

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双碳”顶层设计,做好可再生能源的加法和化石能源的减法


刘人怀:我认为当务之急首先是需要进一步明晰“双碳”路线图。在目标上,上海等地区已经明确了实现了碳达峰的时间,四川也有部分行业和城市提出了具体的时间,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全省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以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在路径上,四川印发了《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仅仅依靠碳汇远远不够,还需要围绕产业升级多做文章,加快编制关于全省的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

其次是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要从“产学研”变为“政产学研金”,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财税、补贴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市场也可以通过鼓励探索开展碳普惠工作,激发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低碳行为和绿色消费理念。

谭洪恩:实现“双碳”目标,我建议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整体和局部;统筹电源和电网;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

比如说,统筹电源和电网。我们认为,水电装机科学有序地投产也很重要。为了避免出现大量弃水,水电投运时序应有更科学的统筹规划协调,让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步调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一方没核准,一方“抢跑”的情况,电源电网不能协调推进,造成浪费。

从长远来看,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川渝地区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川省用电需求将保持高位增长态势,特别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辐射带动的成都经济圈用电增势迅猛,迫切需要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由于四川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因素影响,成都都市圈难以再发展燃煤等化石能源发电厂,其主要由四川西部水电供应。受现有四川电网500千伏送出通道能力限制,如果不新增特高压交流通道,预计从“十四五”中期开始,成都都市圈用电缺口将超过300万千瓦,并逐年扩大。

如果电网建设“跟不上”,四川很可能出现“一边甘孜、阿坝水电等清洁能源‘窝电’送不出,一边成都等负荷中心缺电用不上”的情况。

所以,只顾眼前的弃水的问题,忽略长远的保供问题,或者只重视了整体富余的问题,忽略了局部保供的问题,都可能出现顾此失彼。

当务之急是两个“西电东送”同步加快推进。全国范围“西电东送”大力推进的同时,加快推进省内“西电东送”,建设连接川西水电富集的甘孜、阿坝地区和成都负荷中心的1000千伏四川特高压交流电网。

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能一头连接水电富集区,另一头连接成都负荷中心,既解决水电消纳问题,又解决保供问题。

马光文:实现“双碳”目标,要两头着力,建议重点做好可再生能源的加法和化石能源的减法,推动全省梯次有序达峰,推进能源生产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

一是优化能源生产供应结构,降低发电、电焦、电容供热等等加工环节的化石能源使用,持续推进三江水电基地建设。打造国家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产能基地,建设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

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让电能成为新增用能的主要方式,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控制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比如,四川水电可以多通过市场化机制,通过电力交易中心,卖到其他省市。要加强政府规划和监管,保障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电源有序建设,同时推进储能、制氢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弃水电量的消纳。

陈代文:发挥四川林草等自然资源固碳减碳作用,我建议从三个环节入手。

第一是作物如何固碳,提高二氧化碳转化效率,减少向空气中的排放。第二是动物如何减排,减少环境的污染。第三通过林草的建设和品种改良,以及配套技术来增加碳的消纳,增汇。

何锦峰:四川发展清洁能源、林草碳汇等各项低碳减排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体现,在国内市场上也能得以体现,是一种市场化方式实现“双碳”目标的手段。

但是林草碳汇交易专业性较强,对从事碳汇交易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建议加强专业服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搭建高层次专家团队,提升专业化人才国际化水平,尽快加强碳汇计量监测、推进林草碳汇交易,把可见的自然资源变成可用的减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