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陈婷

据报道,截至11月20日,电影《少年的你》票房已突破15亿元。这一部电影,勾起了很多网友的回忆和思考,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话题的广泛讨论。

“回顾近年来不时发生的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悲剧事件,心理健康疏导缺位是重要原因。当前,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集中在高校阶段,而对中小学生群体则相对轻视甚至被忽视。”泸州市江阳区政协研究室主任唐朝指出。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多次向省政协提交社情民意信息。他们呼吁:尽快补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短板”,开展持续、立体、多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

4月17日,因与母亲发生口角,上海一名17岁男生从卢浦大桥跳桥身亡;10月24日,因对老师日常管理不满,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学生在教室里用砖头将老师头部打伤;11月5日,在留下遗书称自己患有抑郁症后,呼和浩特市一中学生坠楼自杀……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凋零令人扼腕。

巴中市政协研究室和民进巴中市委联合开展的调研显示,近年来,该市未成年人因心理原因自杀自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年龄呈明显低龄化趋势。

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李芝伦调查发现,目前不少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孤僻、逆反、任性、恐惧、自卑、焦躁等负面情绪,其诱导因素包括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生活环境,成绩不佳、考试失常等学习压力,校园暴力、校外恐吓等引起的心理障碍等。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自贡市沿滩区政协委员蒲翠联列举了一组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青年(14-35岁)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在读中学生7.7%存在高抑郁风险。另据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抑郁症是其中第一大病因,影响着约5%的儿童与青少年。

校园心理辅导需要“全覆盖”

来自不同渠道的调研结果显示,相当比例中小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也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而社会上也缺乏专业的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导致中小学生苗头性心理问题难以及早发现。

“受现代社会多重压力和生活环境影响,中小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这一低龄群体在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更加不足,需引起高度重视。”唐朝呼吁,政府层面出台相应措施,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疏导工作。

“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加快建立!”巴中市政协研究室、民进巴中市委建议,及时制定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出硬性规定,切实加强编制、经费等工作保障,形成教育、财政、宣传、人事、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等共同参与、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并将相关的教师配备、课程设置、知识普及等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民盟泸州市委盟员、江阳区政协委员林雄建议,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配备专(兼)职心理副校长。以心理副校长为主导、学校德育工作为框架,探索形成校内专职心理咨询师、年级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等不同层级心理干预力量,针对学生不同程度矛盾冲突及时干预。

蒲翠联则建议,将心理健康治疗与干预渗透到各种青少年发展项目中,根据青少年对门诊时间、交通便利性、隐私性、接受度等需求,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助,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参与的“医教结合”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和体系,形成医教协同、家校合力、社区支持的长效机制。

让心理教师更“专业”

未设置心理教师岗位,或者由缺乏专业技能的生活教师兼任心理教师,或者心理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后续提升少……李芝伦和民盟遂宁市经开区总支副主委唐海燕的调研,反映出同一个现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普遍不强,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致公党党员、成都大学教育集团首席指导专家刘庆东看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把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对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要落实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标准,也要加强对生活教师等服务人员的心理专项培训,让每一位教师以积极正能量的心态影响学生。”

“应将心理专业教师纳入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招考范畴,并把相应的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唐海燕建议。

蒲翠联则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给出建议:普遍在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专业课程,增加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的教育考核比重,将心理健康学习教育纳入教师、警察等于心理问题患者首先接触较多的群体的继续教育规划;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师认证体系和制度,建立青少年精神科医生准入和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