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雄 王友聪 泸州观察 张其

1951年,西南医科大学诞生于泸州。从最初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到泸州医学专科学校,再到升格为泸州医学院,和如今的西南医科大学。建校70年,红色基因一直流淌在西南医科大学的血脉里,是学校始终不变的鲜亮底色。

70年来,秉承“厚德精业 仁爱济世”的校训,发扬“自强不息 守正出新”的精神,西南医科大学始终牢记使命——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培育医学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未来,学校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建成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努力奋斗。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回顾70年历程,西南医科大学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培养德业双修的医学人才?近日,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接受了媒体记者专访。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问: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具体的办学治校中,学校如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廖斌: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四个服务”。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保证党的领导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全面发挥作用,确保学校切实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同时支持校长依法行政,执行有力,更好发挥校长作用,协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铸魂育人,培养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六大行动”,强化学生思想引领,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夯实组织基础,培育事业发展中坚力量。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建好建强干部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以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高水平教师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学校事业蓬勃发展。四是抓好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立政治生态定期研判机制,以党风带校风促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实现学校领导班子运行状态、校内政治生态、事业发展势态持续向好。

问:学校是应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从“出生”就具有红色基因。学校都传承了哪些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

廖斌:新中国的大学分为两大发展脉络,一种是继承近代高等教育历史沉淀的大学,另外一种就是中国共产党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大学。学校建校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寄托着党和政府发展医学教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殷切希望。西南医科大学就是应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产生,从一出生就具有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

具体而言,学校的红色基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校的基础。第二野战军卫生部直属一分院的128名干部战士集体就地转业,白手起家,建立了学校附属医院的前身——川南医院。1951年,在西南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的提议下,西南行政区决定,在川南人民行署区所在地泸州,筹建一所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用以解决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川南医院基础上,西南医科大学的前身川南医士学校由此诞生。除了传承红色基因,学校也传承了优秀的医学教育基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和附属医院有一批教授直接来源于二野卫生部。学校传承和发扬了二野为民担当、重技术重应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扎实培养技术过硬的医疗卫生人才,扎实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党的事业发展,经过演化和升华,学校传承的红色基因与优秀医学教育基因浸润在校风、学风、教风中,涌现了一大批继承和发扬二野精神血脉的优秀教师,包括乐以和教授、何贵义教授、孙同郊教授等,他们德艺双馨,不畏艰难,影响着一代代医大人。

问:学校如何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并将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廖斌:学校一直注重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在感悟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学校历来重视校史教育。学校筹建之时,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房师亮、张祖德,曾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的儿科副教授陆福培,五官科医生何中孚,来自华西的乐以和、杨俊明、胡正烈、何贵义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造诣颇深的医学专门人才,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到泸州忠山艰苦创业,秉承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投身祖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为学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缔造了为民担当、重技术重应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历史传承和榜样激励下,近年来学校学子在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奖励1000余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98%以上。医学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12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在全国前2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6%以上,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乃至全国总决赛中多次获奖,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市州县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问:如何打造大思政格局?根本目的是什么?

廖斌: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六大行动”,细化落实25项工作任务、170项具体举措。学校在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党政干部等校内外六支思政队伍建设,初步形成全员育人体系;打造“一课一馆一规划”入学季、“一讲一研一体验”成长季和“一育一礼一指导”毕业季主题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季”教育,逐步建立起全过程育人格局;同时,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全方位育人氛围日渐浓厚。

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学校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思政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比如,学校用疫情防控的案例,在开学第一课和“抗疫有我,医者仁心”系列专题讲座中开展“战疫”思政课,用身边鲜活的案例,让大家真真切切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心为民的思想,真切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作为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育人与育才并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协同、制度协同、队伍协同,让改进思政工作的各项创新举措得到了落实,探索出“全员协同、多阶递进、十育联动”改革经验,为培养德高术精、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问:这些年,西南医科大学引进了不少高质量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有何策略?

廖斌:一直以来,西南医科大学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多方面引才引智。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定期分析研究人才工作,例如召开人才科技大会,每年度制定人才引进目标等;二是加大引才宣传力度,定期在国内外知名人才网站、顶级期刊发布引才公告,积极参加省内外人才招聘会,招揽各类英才;三是面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战”,学校还探索出了一条“学术院长+特聘教授”的柔性引才道路,创新性地开展引才工作,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41人,如梅奇炳教授、罗怀容教授团队等。特别是在2019年,学校正式聘请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张春祥教授为我校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副校长,2020年9月,张春祥教授申报的“心脏非编码RNA微环境在心肌细胞损伤及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直接经费297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如今,西南医科大学人才数量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全职引进博士以上人才300余人、自培博士40余人、在读博士150余人;其中,国(境)外引进50余人、省外引进170余人,柔性聘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问:今年,泸州市与学校再次牵手,目标是建设川渝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接下来,学校将如何进一步找准定位,为建设川渝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发力?

廖斌:西南医科大学跨越式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近5年,四川省已向学校投入教育经费约32亿元,泸州市委、市政府秉承“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理念,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亿元,支持学校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环境打造。作为高校,西南医科大学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汇聚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力量。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泸州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希望能在区域医药健康发展方面成为成渝双圈的第三极,西南医科大学责任重大。学校主动对接,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建设指标。为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今年5月,学校和泸州市政府共同签订《合作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协议》,双方将继续携手深化合作、共赢发展,共同努力增强泸州这座城市的聚合力、创新力、服务力、竞争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

要建设川渝区域医药健康中心,首先要将泸州建成老百姓信赖的区域医疗中心,并提升其辐射能级,扩大覆盖范围;二要建成区域医学人才培养高地,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医药卫生的需求和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三要服务创新驱动医药产业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将政产学研结合,为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做出贡献;三要按照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要求,不断引导科技人员更多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所需;四要通过区域医药健康中心为健康养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将泸州建成宜居宜业的高地。

问: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70年对于学校也是新起点,学校对未来有何规划?

廖斌:2018年,学校召开党代会确定了“136”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标建设,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学校在学科和科研方面也存在短板。

“十四五”时期,学校一是要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重点求突破,重点在突破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点的基础上,力争到2023年突破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点;到2025年,药学学科完成博士点对标建设,积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二是把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的优势再提升。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必须对标建设,确保十四五末全面达标,一些优势的学科和优势的专业,必须对标国内一流,西部一流来进行对标建设。

今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立足于新的起点,学校将继续抓人才队伍,抓内涵建设,筹集发展资金,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健康西南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