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序 劳承玉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也不例外。我省2018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5%,比2017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远低于76.2%的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是消费大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全国前十位,虽然大中城市是我省的消费主力,但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在内的县域消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充分发挥县域消费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破除制约县域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县域消费规模、提高县域消费水平、改善县域消费结构,进一步激发县域居民的消费潜力。

增加县域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县域内投资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加大向民生领域的投资,提高城乡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是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完善农民转移性收入获得机制。特别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增收促进消费。二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获得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扩大其消费来源。三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努力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完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解除城镇居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三产业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得以实现和完成的纽带和发生器。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实现消费品结构提档升级,推进物流、信息、金融、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创新。一是加强县域农副产品和特色地域产品的供应,满足本地居民消费需求。由于网上购物计入电商所在地的消费中,因此要积极发展县域本地电子商务,通过本土销售商向外部销售本地产品,把销售对象开拓到县外省外、全国各地。二是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业。以名胜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构筑全域旅游,改善旅游环境,吸引外部游客进来消费,也满足本地居民的就近旅游需求。三是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和形式。发展县域外卖业、快递业、民宿业、美容业、养老服务业、运动健身业、家政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等新兴服务业,提升节庆消费、集市消费、夜间消费的活力。四是发展县域金融。加强金融对县域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以提供优惠消费贷款刺激居民的消费,特别是对建房、装修、机动车、电子产品等的消费。

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扩大居民消费规模。消费规模特别是居民消费规模是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一是加快县域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业,促进商品流通。特别是山区县、高原县的道路体系建设要加快完善,使商品进入更加顺畅、快捷;要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优化交通物流设施空间布局,为提升消费夯实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县域市场体系建设,同步扩大县城、各集镇和乡村消费。城镇要推动商业综合体建设和商圈的形成,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引入和培育大型商业企业,建好专业市场,提升批发零售业规模和档次,大力发展农贸市场、便利店、社区菜店、农村“夫妻店”等社区商业;要注重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证消费信心和市场繁荣。三是不断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扩大城镇消费。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破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同时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土地财产权利,提高其进城的消费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激发农民消费潜力。近年来,我省许多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人口的回流和外来休闲度假者的增加,农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有望成为县域消费新的增长点。一是提高农村的消费便利程度。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投入,有效促进农村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建立更加便利的渠道。要加快构建农村商贸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在有条件的县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尽快在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二是支持农民住房改善消费。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民迁建、翻新和重建农居住房,带动建材、装修、家具家电消费。三是在农村提倡减少人情礼金支出。人情礼金支出以“往来欠还”为特征,不能形成实质消费,却极大占用、挤出了实质消费。应在农村移风易俗,减少家庭和个人的实际礼金支出和平日储备。

(作者分别系省社科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金融财贸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