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袁敏

李言荣出席射洪市成立大会并致辞。 刘洋 摄

“每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非常自豪地回答‘我是射洪人’。”11月18日,射洪市成立大会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回到家乡,作为从射洪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发表了热情的致辞。

成立大会结束后,李言荣接受了川报观察记者的专访。从家乡情怀到创新精神,从前沿研究到人才培养,从大学治理到科研氛围的营造,在家乡射洪,李言荣把自己的对家乡、对科研、对校园的那份特殊情感娓娓道来。

谈家乡:射洪发展有了加速度

川报观察:“我是射洪人”这句话在今天说起有何不同?

李言荣:今天,家乡由县变市的意义很重大,整个仪式虽然时间不长,议程也很简洁,但在现场可以感受到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射洪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时刻。“我是射洪人”,这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可以说,我个人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家乡人的关心与培养。我的中小学阶段都是在射洪度过的,是家乡人打破条框束缚,敢为人先,办起了第一个民办高中班,才让我能够有机会继续学习下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代。所以作为在外工作的射洪人,每次一回到家乡,让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家乡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川报观察:以市的格局谋事,对射洪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李言荣:撤县设市,这是射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射洪作为川中的经济文化重镇,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还有着独特的自然之美和多彩的人文之韵,“工业强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现代化。

我们说,以市的格局来谋事,就应该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来谋划射洪的发展。我认为,当前,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爆发,射洪可以提前思考和谋划如何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然,我们实现与未来的握手,不能只是保持对“硬科技”的关注,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看增加了几条生产流水线,而是要等得起、耐得住、看长远,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创新小镇的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来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来射洪创新创业,并让他们在射洪挖到自己人生发展的第一桶金。

作为射洪人,我本人也非常愿意为推动四川大学与射洪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为助力射洪经济高质量发展尽绵薄之力。

谈科研:“从0到1”最为重要、最为基本

川报观察:11月14日,您所在团队完成的《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在《Science》刊发,引发国内外关注。这是怎样一个重大发现?

李言荣:高温超导的研究我们已做了30多年,近期公布的最新成果已研究了近5年的时间。

自高温超导发现以来,二维量子金属态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是30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重要物理问题。这次,我们的团队首次在高温超导纳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证实了量子金属态的存在。有了量子金属态的发现,有助于今后做出速度更快、容量更大、集成度更高的量子器件。

目前,我们的研究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要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市场,最终实现在器件上的具体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川报观察:该项成果的取得,对科研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

李言荣:科研工作就是从0到1到无穷大的接力过程,但本质上还是“从0到1”最为重要、最为基本。因为“从0到1”意味着无中生有,意味着前无古人,意味着原始创新。此次我们的团队证实了量子金属态的存在,就是实现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是这项成果最可贵的地方,这也是它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所在。

谈办学:越好的大学越安静

川报观察:引入一所一流大学,是很多地方希望借力推动发展的长久期待,您对此怎么看?

李言荣: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往往都是跟着大学走的,大学虽然不能直接产生GDP,但会把她所在地区的文化品位、科技创新等方面带动起来。

大学是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比如成都就拥有像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一大批优秀高校。可以说,成都的城市气质也因高校的集聚而得以不断提升。

川报观察:在您看来,一流大学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李言荣:高校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果一所大学具备“从0到1”创造知识、革新技术的原创能力,那就是一流高校。

越好的大学越安静。要实现“从0到1”的质变,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人安静下来、沉下心来,所以科研不能追求“短平快”,而是要营造一个让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们能够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的安静科研氛围,这一点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