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甜益

江阳区南城街道上平社区101号石油小院,地处泸州市老城区,紧临滨江路单碗广场。楼院2幢,总户数52户,其中:流动人口76人,离退休人员102名。石油小院有党员2名,双报到党员4名。隶属于上平社区党委廖家花园党支部。南城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传承弘扬“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小区警务联络站,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模式,让每个社区警务室成为社区群众家门口的“政务中心”、治安队成为当地村民家门口的“安全中心”,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工作水平,形成社区、派出所统筹共建的社会综合治理新格局。

破局,打造“零发案”平安和谐楼院

过去,社区警务室往往只配置了一名兼职民警,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和工作权限,不仅需要在社区承担社区调纠、安全巡逻等事务,还要参加派出所的值班备勤及案例侦办,而警务室往往又是设置在社区办公楼的偏僻角落或高楼层联合办公,前期南城街道和南城派出所推陈出新以“巡查、管控、服务”为设计职能,在上平社区的101号院作为试点建成楼院警务室,按照服务窗口、调解室、指挥室、值班室四个功能区的标准进行全面提质改造,按需添置了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设施,实现了互联网、公安内网、天网视频和社会监控“四网统一”。并且配备1名专职民警和1名协警,盘活用好了现有警力资源。

楼院警务室将社区分类分层次划分为多个警务网格,绘制详尽的社区网格化警务实战图和电子地图,将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治保人员等吸纳为社区网格员,承办网格单元内治安防范、信息采集、重点人员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巡查管控工作,建立了“大网套小格、一级包一级”的治理模式,实现“提栋知户、提户知人”的工作效果。警务室专门配备的警用自行车和电动车,由社区民警、协警和社区志愿者经常性进行日夜巡逻,形成了“警务巡查+网格管控”的社区警务模式,让警务室成为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平安稳定的前沿阵地,无论是警情、纠纷还是突发情况,社区警务力量都能迅速赶到率先处置,形成了辐射整个城区的“5分钟”平安警务圈。

整合,“通筋活络”保证旺盛生命力

权力下放、服务延伸,使得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楼院警务站和派出所的权力不断扩大。为了让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防止权力被滥用,促进“放管服“改革内容健康运转,南城街道和派出所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楼院警务站和安全巡逻队全部归口到南城派出所管理。详细罗列它们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通过微信公众号、公示栏和服务手册等多渠道予以公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

下沉,构建“零跑路”居民服务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人员快速流动和出行频繁,往往都是扎堆办证,进而导致长时间排队、拥挤,严重影响办事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如何有效简化办事流程、疏导拥挤人流,让人民群众从拥挤的办事环境中解脱出来,成为江阳区南城派出所“放管服”改革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根据问题导向,南城街道和南城派出所按照“应放尽放”的原则,充分赋权将分散在治安、交通、人口与出入境等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整合集中,统一下放在最基层的社区警务室下面的楼院警务室。通过改革,警务室拥有特种行业行政管理处罚及户籍、交通管理等业务办理权限,还配备了交通违法自助处理机、港澳通行证自助签注机、缴费POS机等设备,群众不用出社区就能一站式办理身份证(居住证)、港澳通行证自助签注、驾驶证补换证、交通违法自助处理等业务。

楼院警务室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微博、网上警务室等平台,方便群众及时获取警务信息,加强警务与民意对接,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弹性工作制,让群众在最方便的时间办好事、办成事。截止日前,上平社区累计发送便民政策、预警信息、协查通告等各类信息632余条,为群众办理身份证(居住证)128余人次。通过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受理群众求助500余起,投诉、举报35起,发现案件线索28条。

连心,构建“零距离”警民互动网络

切实推动警力下沉,实现警务前移,建成村民家门口的“接警台”和“安全中心”。近年来,南城街道上平社区摸索出了“划界定责—建队立制—岗位培训—量化考核—张榜公示—协作联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六步工作法”。实现了到网格人员配备到位、工作平台建设到位、居民信息登记到位、职责制度规范到位、民情日志登记到位、居民需求办结到位的“六到位”工作格局,实现“社区楼院全覆盖、居民信息全掌握、服务管理全天候”的“三全”工作目标。楼院安全巡逻队采用“1+1+2+N”的工作模式,由1名社区民警、1名社区辅警和2名安全巡逻员,N则代表志愿队伍和企业安保力量。治安队整合社会力量开展联防、联调、联治工作,并管控重点人员、处置突发治安案件、调解矛盾纠纷、维护消防安全,将警务工作延伸至基层的最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