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

交够20万,换个国际金奖,你干不干?

有针对少儿的“国际艺术赛事”明码标价,金奖15万,另加5万参赛费;银奖10万,也加5万参赛费……交钱参与,交钱拿奖,愿打愿挨,也算皆大欢喜。

这还不是个例。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甚至更多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于是,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

“国际”泛滥,金奖横行,评奖经济催化作用下,主办方一个比一个来头大,奖项一个比一个能唬人。国际联盟秘书局、闻名中华少年奖、世界青年脊梁奖……只是名称万变、花样百出的背后,都不离一切向人民币看齐的宗旨,交钱才能捞得着。

设奖评奖,本是严肃、公正的活动,却异化成为一些评奖单位的生财之道,不仅让组织者公信力丧失殆尽,也让奖项变成了一种讥讽。

规范评奖行为任重道远。市场如此庞大,只要需求不断,就有人投其所好。不过,期待相关部门加大民间组织评奖活动规范力度的同时,家长还得先擦亮眼睛。今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您看,这再花冤枉钱,也买不来心安和孩子的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