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川人?

他们是一群出生地为四川的人,无论身份、职业的不同身上却始终洋溢着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人。

难怪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三峡》中满怀激情地赞扬道:“从三峡出发的人,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

成都摄影师游支健也是一位瑰丽得让人吃惊的人。

游支健 摄(视觉四川)

从2014年到2019年,他靠个人力量历时5年,行程2.5万公里,用手中相机为百位普通川人画像,并自费将这些生动的36寸大照片送到被摄者手中。

这些照片中年岁最大的是一位98岁刘姓老婆婆,年岁最小的是一位2岁的背菜娃。什么是四川人?秘密都藏在他的这100幅照片里。

作为四川人的他,用手中的相机向川人致敬。

新都区斑竹园镇复兴街的这对老夫妻天天都要“上课”,功课内容是编制凉竹垫子,外加经营副食店。丈夫王寿火今年70岁,老伴汤素珍年已67。两人戏称:小时候没读过书,没这样认真的“天天上课”呢。

成都西北郊洞子口有家传承百年的“陈氏凉粉”店,以凉粉为名实展烹饪功夫,川菜中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菜肴来店都能品尝。从原料准备、刀功成形、汤汁勾兑、火工烹调到菜肴的色、香、味、口感风味道道过硬,硬是不摆了。每餐食客络绎不绝,陈老板笑欢了。

双流县永兴镇丹土地村有间闻名于世“同治窑”。这位专注制作的陶艺师傅叫黄兴明,是资阳人,在这里“献艺”已十年有余。每天手头的活路做不完,他月收入轻松过5000元,他说,如果愿意天天加班能过万元。黄兴明介绍,“同治窑”很有历史厚重感,作品应不断创新,赶超前辈。但由于订单来了急于赶货,没有创新的时间,变成了“机械化”匠人。

陈燕,是眉山市市级“中国杆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他做的“杆秤”材质选择优质上乘。陈燕苦恼的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希望有关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谢静,家住简阳市贾家镇人民村一组。每天放学回家后,她得一手抓学习一手还得帮助妈妈做家务。当时她正冲刺中考,她说:“我一定要考好读高中”。当笔者再次找到她,给她“送图到家”时,她已是四川省重点学校简阳市贾家中学校的一名高中生了。 

邛崃市夹关镇雕虎村十组郑小庄娶媳妇儿了,是用他那台新买的“东方红”拖拉机,把新娘接回来的。一路好扯人眼球哦,妻子陈梅也不拘形式,新潮大气婚事新办接地气。这是小郑娶亲当天村上人议论的话题。

高翔今年10岁,给人印象腼腆、成熟,随父母从泸州来到成都生活。父母以买卖蔬菜营生,起早贪黑忙生意顾不了他。高翔很懂事,凡事一切自理,每天家庭作业完成后,还要帮助打理家务事。

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尤其是老街老巷,走不到三五步,便会闪出一间茶馆来,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生意好得不敢让人相信。究其原因:一是市民中茶客原本就多,二是茶客们喝茶的时间特别长,一泡就是老半天。难怪有人夸张地说,成都人大约有半数在茶馆过日子。图为青羊区书院北街“送图到家”。

“翻瓦匠,这门已快要消失的职业,在上个世纪全乡都是青瓦房的时候,是能养家糊口的技术活路。而如今只能做做兼职了。”邛崃市高何镇王家村75岁的“翻瓦匠”郝明贵说。 郝明贵从15岁学习翻瓦匠手艺,满师营生,他一天能翻新2500多匹瓦。如今,瓦房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楼房。郝明贵也老了,不能经常“上房揭瓦”了。

金婚夫妻杨顺清和李桂英,住在大邑县雾山乡大烛村13组刘家山上。杨顺清现年78岁、与74岁妻子李桂英结婚已经57年,育有四个子女。儿女均在外地工作生活,老夫妻靠种经济作物乌梅、黄柏和灌木树林以及土地流转金等收入生活。老人家说:“儿女们再忙,逢年过节也会回来探望我俩的。”

大邑县新场古镇94 岁刘杨氏婆婆身体硬朗,她不仅包揽全部家务,还要去坡上管理自留地农活,四季蔬菜全部自给自足,邻居对她称赞有加。

大邑县王泗镇罗先生夫妇,在儿子已经22岁的时候,迎来了女儿降生。女儿虽然年纪小,但上街赶场总要帮助大人做事,替父母分担。

彭州市新兴镇古称海窝子,有位木匠叫杨顶春,他的木雕技艺承袭200多年来的祖辈们。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发展海窝子旅游,时年43岁的杨木匠,被镇里和亲人们从深圳召唤回来。杨木匠对根雕、食材工艺雕钩情有独钟,技艺精湛,几年下来,他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也为镇上旅游业出了不少力。他的作品已远销美国、英国、法国、港澳台地区。

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今年47岁的王红琼,是四川省第一代打工妹。她的“锦洲成衣厂”专注校服生产,年产值已上千万,解决乡亲就业170多人。1988年,迫于生计,年仅16岁的她与49名同龄姑娘,作为竹篙镇政府组织第一批女工,到广东东莞的厚兴皮具厂打工。由于她因吃苦耐劳,10年时间有了一定的积累。第11个年头,她带着积蓄与丈夫一道回到家乡创业。

雅安市上里古镇有一间面馆三代祖传,如今的传人叫王明燕,每天经她手做的“大肉面”能卖出300碗,声名远播顾客络绎不绝,凡到上里古镇的游客都会慕名品尝。

在24年前(1994年)的成都街头,记者“打街”拍摄的这幅图片,24年后在四川省举办的“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一一四川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上影起极大反响。照片中这位女主角叫张虹,目前已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会长,成都市女知识分子联合会会长。张虹198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和管理工作36年,曾公派赴瑞士交流两年,受学校派遣带队赴莫桑比克开展针灸技能教学。她还曾获得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24年前(1995年)拍摄的投递员刘志明的照片,24年后(2019年)给他“送图到家”。1995年,刘志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邮政局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投递员。笔者当时是《四川工人日报》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刘志明。看着老照片,忆往昔看今朝,这二十多年里,成都市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摄影师游支健给拍摄对象送照片